親 愛 的 小 耳 朵 們
這 里 是 心 理 FM
世 界 和 我 愛 著 你
主播 : 桑田 ?
所有事情不因任何理由而存在,從開始到衰落到死亡,一切都是出自偶然......我們的誕生毫無意義,死亡同樣沒有任何意義。
-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哲學家)
人生的意義何在
關于人生的意義,我想先講幾個故事給你聽。
前兩天跟閨蜜們聚會,一個閨蜜的姥姥最近剛剛去世,我們就開始談起了關于喪失的話題。
另一位閨蜜說起了自己的姥姥,頓時紅了眼眶。后來我們才知道,她從小是由姥姥帶大的,姥姥既是她的母親,也是她的父親。姥姥在她考研期間離開人世,家人因為害怕耽誤她的考試而隱瞞,她沒有來得及見姥姥最后一面。
想到姥姥一生都在為她奉獻,卻在她剛開始可以回報時離開,她總覺得無比遺憾。
我又想到自己的一位來訪者。她的嬸嬸得了癌癥,晚期,她哭著對我說:“她一輩子都沒有為自己活過一天。”
從前嬸嬸是為了自己有些殘疾的女兒奔波勞碌,后來女兒生了一個健康的孩子,嬸嬸又全身心地開始撫養孫輩。鞠躬盡瘁的一生,竟然在60多歲的光景里,被命運宣判了生命的終結。
我想我們終究會問這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什么存在?
每次我跟別人提起自己學心理學之前,至少有5年的時間都獻給了土木工程專業時,總有人會問我:“那你現在還會用到當時學的知識嗎?”
我回答:“完全用不上。”
“那么你不覺得自己之前的時間都是一種浪費嗎?”
的確,在很多人看來,用5年的時間學習一門自己并不喜歡并且現在完全用不上的專業,是一種對生命的浪費。
我在剛開始學心理學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不能原諒自己對生命的“浪費”,覺得從前的那些經歷毫無意義。
曾經還有位朋友無比遺憾地對我說:“Joy,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光。”
我問:“是什么讓你有這樣的想法呢?”
他說:“我一共談了兩段戀愛,一段談了5年,另一段談了3年。每一段我都付出了很多,我那么努力地跟對方磨合,卻還是沒有結果。我覺得最好的年紀已經過去了,而我卻還是單身一人。”
那么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
那些我們努力經營卻無果的愛情或者婚姻,那些似乎還沒來得及活出自己就隕落的生命,那些突如其來毫無緣由的死亡,那些我們在自己不喜歡或者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耗費的生命時光,似乎都讓生命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意義。
從薩特和加繆(法國哲學家)的觀點來看,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
可是如果人生真的沒有意義,薩特和加繆為什么還要活那么久?為什么他們還要跟人爭辯,不停思考,寫書?也許對于薩特來說,說服世人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就是他存在的意義。
在無意義中建構生命的意義
如果我們跳出來,用整個宇宙的視角去看自己的生命時,它好像真的沒有什么意義。
正如歐文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所說:我們不過是宇宙中短暫的一道光,我們出生之前是一片無窮無盡的黑暗,我們死后也是無窮無盡的黑暗。
無論我們做什么,在整個宇宙看來,都是無比渺小和微不足道的。
就連被2000多年后的我們常常提及的孔子,也并不能因為而覺得有所慰借。他也許留下了自己的思想,但早已無人知曉文字之外,那個鮮活的他是什么樣子,無人知曉他文字背后那個完整而真實的人。
既然沒有什么是永恒,既然我們的整個存在都那么的無足掛齒,那我們到底為什么活著?
也許正是因為生命本身并沒有意義,我們才有了更大的自由和責任去建構它的意義。
的確,我用了5年的時間學習了一門我并不喜歡的學科,并且現在在我的生活里,它毫無用途。當時的我,幾乎是全心全意地在學它,每天在自習室,圖書館和教室之間穿梭,每學期都拿第一名的成績。所以之前的那5年是不是沒有意義呢?
不,它仍舊對我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對于當時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的我來說,土木工程就是我有限認知里的唯一選擇,我一切努力的意義,都是準備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
也許這些行為對于現在的我沒有意義,卻并不能抹殺當時它們對我的意義。
并且我身上,其實永遠帶著那5年的學習所給予我的東西:那些個強迫自己專注看書的夜晚,那些覺得內心空虛卻不敢面對的日日夜夜,那些偶然被點燃的好奇,那些內心的糾纏與掙扎,都讓此刻的我更加懂得尊重自己的內心,并且全然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我甚至覺得,過去的那些痛苦的經歷,包括在轉專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跟家人的矛盾,都讓我在聆聽很多來訪者的苦惱和困惑時,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驗到他們的感受,更加深入地跟他們在一起。
我又想起歐文亞隆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這本書里講的一個故事:
一個來訪者在55歲的時候開始寫詩,很快她發現自己有極高的詩歌天賦,卻在60歲的時候罹患癌癥即將告別人世。她覺得自己的大半生都“浪費”在做一名農婦,撫養孩子,洗刷盤子,挖馬鈴薯上,并為此深感怨恨。
歐文亞隆在咨詢過程中幫助她發現,過去的生活在當時對她有很大的意義,她曾經撫養孩子,種植食物,親近自然,在所有的這一切中,她的詩歌得以孕育,并靜靜地萌芽。
她今日的詩是她一生的產物,因為她獨特的生活經驗形成了特殊的風格,即使是曾經那些挖馬鈴薯的經歷,也為她的詩歌注入了生命力。
在過往中重構意義,
并全心全意地參與你的生活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經說過:“就像你被給予了第二次生命般去生活,并且就像你第一次錯誤地活著一般。”
我們并不能改變過去,但請你從過往的一切中重構生命的意義,即使那些過往可能很荒唐。
那位跟我說覺得自己錯過了最好的年華的朋友,我想他過往的兩段戀情一定有它們的意義,雖然此刻的他可能還不知道那是什么。
我的這位朋友會對人有很多預設,并且一言不合就會發很大脾氣。
這些預設可能會讓他慢慢失去對對方的好奇,用自己的理解迅速為別人的行為和語言下一個結論,覺得“她就是那樣的人”,從失去了很多去真正了解別人的機會。我想過往喪失的感情也許會成為他成長的契機。
當然那些曾經經歷中美好的部分也不會消失。那些真實地愛與被愛的感受,并不會因為一段戀情的結束而消失殆盡。
那些我們愛過的人,他們早就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他們的習慣,他們喜歡的東西,他們的信仰和價值,可能早就潛移默化地永遠地改變了我們。
也許此刻的我們之所以為我們,正是因為曾經跟他們的相知相識。
就像李宗盛曾經說過的:“每一步都沒有白走。”
歐文亞隆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來訪者和丈夫鬧離婚,在一次爭吵中丈夫聲稱過去二十年從未愛過她,這讓她受到很深的傷害,因為自己過去二十年的生活意義似乎被剝奪了。
在跟亞隆的談話中,她也同樣了解到過去的重要事物不但不可能被消除,而且非常珍貴。
她逐漸獲得了保衛自己的勇氣,并且告訴她的丈夫:“如果你和我生活了二十年卻從來沒有愛過我的話,那是你的悲劇!至于我,雖然現在我不再愛你,但我曾經深深愛過你,并和你共度了我一生最美好的年華。”
所有我們經歷的一切并不能被消除。我又想起70歲才開始畫畫的摩西奶奶。從70歲開始畫畫并不意味著過往沒有畫畫的日子沒有意義,相反,那些過往的日子可能正是她現在創作的源泉和靈感。
我從不相信所謂的“天才”,沒有什么才華可以逾越時間和經歷的打磨,所有的曠世才華,不過是全心參與和創造的結果。
回到最開始閨蜜的那個故事里。那天另一位專門研究喪失和死亡的閨蜜,學著奶奶的口吻對她說:“小玲,不要覺得我這輩子都只是在為你奉獻,你也在這個過程中陪伴了我啊!也不要覺得對我“子欲養而親不在”,你是來到我生命中的禮物,你給我帶來了很多快樂。”
昨天閨蜜告訴我們,她決定把奶奶和她的故事寫出來,再畫成繪本。她說這是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但現在卻覺得非常重要。
我想這就是我們對過去意義的建構。我們嘗試著從生命中哪怕是最不可思議的角度去理解,發生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并不能因為此刻的喪失而被抹殺,我們以自己尊敬的方式所面對的困境和無常的命運,也同樣是此刻豐厚生命里寶貴的力量和資源。
我們重新發現和建構過往生命的意義,然后帶著這些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建構和理解,全身心地投入此刻正在發生的生活。
關于作者:Joy Liu,壹心理專欄作者,積極心理學科普達人,公眾ID:FlourishingParty
關于主播:桑田,心理fm主播。
關于圖片:頭圖來自pinterest,動圖來自插畫師@Tagtraum
本文文章經作者授權發布,排版:糖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