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情緒不需要被“解決”
如何面對哭泣、不肯入睡的嬰兒?不要阻止他哭泣。——這對于內心破碎焦慮的父母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我們很容易作出的反應是:試圖“解決”掉引起焦慮的外部事件(孩子的啼哭),比如過度搖晃、夸張地哄嬰兒、轉移嬰兒的注意力等,總之就是要阻止他哭泣,不讓他內心的情緒能量順暢流動。
哭泣是嬰兒表達內心情緒感受的方式,它不應該被阻止,而應該被呵護、陪伴,被充分允許。
如果嬰兒頻繁哭泣,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換位思考:當你夜里被噩夢驚醒哭泣的時候,是希望老公呵斥你“不要哭”,然后冷漠地轉身離開,還是希望老公陪伴你,允許你充分表達?
如果你自己都渴望被陪伴,為何認為比你更弱小的嬰兒需要被訓練,還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
嬰兒哭泣,父母要及時回應,讓嬰兒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關愛,感受到父母允許他哭泣,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感受。
通過撫摸、擁抱、眼神凝視、柔聲說“我在這兒”等方式,接納和陪伴嬰兒,使他的能量更順暢地流動,而不要用夸張的哄抱、晃動等行為阻止哭泣。
面對哭泣的嬰兒,既不逃跑也不阻礙,需要父母有定力。
即便對于一個成年人,情緒同樣需要被允許自然地流動。附:《未完成的感受》
02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臨在
我的一個朋友經常參加心靈成長的課程,她的分享讓我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真正的臨在,這是心靈成長過程中天賜的禮物。
她說:
-
有一天,到了睡覺時間,3個月大的女兒卻久久不肯入睡。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哄她睡,這次卻因為感冒無力,放棄了控制的想法,選擇跟隨她。
她專注地看著窗外,我也隨她一起靜靜地看。她慢慢轉過臉,莊重地看著我,把小手放在我的額頭上。那一刻,我流淚了,內心靜謐的空間在擴張。
然后,她睡了,我躺在旁邊,深遠的寧靜在我們之間蔓延,無邊無盡。
-
跟隨嬰兒,跟隨當下,不去控制和改變,這是媽媽能給嬰兒的最好的禮物,也是對媽媽自己巨大的滋養。
媽媽若能身心臨在、平和地陪伴哭泣的嬰兒,嬰兒很快就會平靜下來。
若媽媽的焦慮也被觸發,想盡各種辦法試圖阻止(比如過度搖晃、轉移注意力等),反而會使嬰兒哭泣得越來越頻繁。
最嚴重的,是使用哭聲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父母不斷在嬰兒哭泣時轉身離去,使嬰兒在絕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靜,不再對外發出信號,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與激情被掐滅在了搖籃中。
可悲的是,很多人還認為這樣的嬰兒是懂事的乖寶寶,其實他的生命底色已經被父母涂成了灰暗,注定一生孤寂。
我收到幾十個關于睡眠訓練結果的反饋,有的來自我的來訪者,有的來自微博評論。
這些媽媽本來是順著母性本能親密育兒的,后來看了各種有關睡眠訓練的“科學主義育兒法”的文章,開始恐懼自己的本能是錯的。
轉而相信喂夜奶危害嬰兒的發育,要給嬰兒建立正確的睡眠規律才科學,結果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睡眠訓練,從訓練一周到訓練半年的都有。
有趣的是,所有反饋都顯示:孩子確實“乖”了,但是笑容和眼神互動大量減少,對媽媽不再像以前一樣有很多自發的親密的肢體動作,感覺似乎一顆火熱的心逐漸冰冷下去。
這讓媽媽們覺得不對勁,自己內心也變得痛苦。于是放棄訓練,開始給予孩子大量及時、親密的回應,來彌補訓練造成的創傷。
所幸的是,大部分的彌補獲得了成功,母嬰聯結恢復得跟訓練之前一樣好。
以上,摘自《當我遇見一個人》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
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新書將于今年四月發行,更具體的時間,我們將會在這里告訴大家。
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 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劇照,美劇《老友記》Friends 截圖。
03
美劇《老友記》里,羅斯Ross的大兒子本Ben出生那一集,末尾一段,特別讓人動容,使患有“分離焦慮”的編輯感到治愈。
下面,抄寫臺詞。
-
本,我要你知道,有的時候,我可能不在。就像這樣…(羅斯慢慢地躲出鏡頭畫面)。但我永遠都會回來(羅斯的畫外音)。像這樣…(羅斯回到畫面,向小本打招呼)。
有些時候,我會離開久一點,像這樣(羅斯退出畫面)…但我還是會回來(羅斯畫外音)…像這樣(羅斯回到畫面)。
-
Friends 第1季第23集,視頻地址:(著急的觀眾可以跳到最后5分鐘)
http://tv.sohu.com/20120630/n346957986.shtml?txid=9075b2a7de230eeef8505336cfdc34ae
下面是英文原文。
-
Ben,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there may be some times when I may not be around …Like this …But I'll still always come back …like this.
And sometimes, I may be away longer…… But I'll still always come back…like this.
-
李雪:
嬰兒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體穩定性。對于嬰兒來說,一個東西,看見的時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見就不存在了。
這就是為什么嬰兒喜歡玩“藏貓貓”的游戲,大人用手把臉蓋上,再打開手,露出臉,嬰兒會很驚喜地笑,因為對他來說,“剛才你明明不存在,怎么又出現,然后又消失?又出現、又消失…太神奇了”。
大一些的孩子已經建立了客體穩定性,于是這個游戲便不再逗笑。
捕捉這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