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段子:婆婆和媳婦同時掉進河里,你先救誰?
這道題也的確很讓各位丈夫傷腦筋,因為這里面涉及了一個千古難題:婆媳關系。
前段時間,《新相親大會》里有位男嘉賓說起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那時候的他認為兩個人組建了家庭后,自己的媽媽就應該是對方的媽媽,妻子就應該像對待自己親生媽媽那樣來對待自己的媽媽,但他這樣想的結果是,婚姻破裂了。
對于婆媳關系,我一直抱有一個觀點是:不要把婆婆當親媽。
婆婆是婆婆,親媽是親媽,這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婆婆不會變親媽/
婆婆和親媽,是兩種不同的身份,兩種不同的態度,和兩段不同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說說身份。
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會存在一種漿糊邏輯,意思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或者說不清晰的。彼此好像是一體的,不是相互獨立的。
但我們都知道,每個角色都有它自己的功能。比如說父親,他就有養育、護幼、規訓、傳道和勝利這五個功能。所以,一旦我們認同了對方的身份,我們就會希望對方擁有這個角色的功能。
有些女性經常說,要把自己的婆婆當親媽,但其實這是個很功利、很自私的想法。
因為我們一旦認同了婆婆是親媽這個設定,我們就會根據一個模板,一個設定,又或者說是過往的經驗,來規定婆婆要如何對待自己。也就是說,在跟婆婆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把對親媽的期待放在婆婆身上。
我有個來訪者,她就曾經提到過一件事,有次她加班到很晚,原本以為回到家后,會有熱好的飯菜等她,但沒想到什么都沒有。
她婆婆只是簡單回答了一句:“我以為你吃了,也就沒給你留”。那一刻,她覺得很委屈,因為平時在家里,媽媽都會提前幫她熱好飯菜,她以為婆婆也會這么做。
但婆婆畢竟不是親媽,我們是不能期待她們擁有一樣的功能。
其次,就是態度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對待自己親媽的態度無外乎三種。
對媽媽有很深的愛意;
對媽媽有著很矛盾的情感;
對媽媽懷有恨意的。
如果我們很愛自己的媽媽,我們是不會將婆婆當成親媽,因為這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背叛感。只有當我們還沒有理清自己跟媽媽的關系,才會在跟婆婆的相處過程中把婆婆理想化,希望婆婆能做到親媽沒做到的,或者不會去做的事。
這就有點像是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夸獎隔壁家的孩子一樣,她內心其實是很嫌棄自己的孩子,所以她才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知恥而后勇。
第三點就是關系。
女兒跟媽媽的關系,是一種最基本的依戀關系。這種依戀關系它是原始的,是媽媽在女兒的嬰兒時期,跟女兒互動所產生的一種模式,是不可能跟自己的婆婆產生的。
因此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說我們要把婆婆當親媽,就意味著我們是想跟她建立一個依戀關系。其實也說明了,無意識中我們想要回到過去,完成一些自己未了的心愿。
比如,我們對自己的親生媽媽有愧疚感,所以嘗試用對婆婆好來作為對親媽的補償,但在那一刻,婆婆就變成了滿足自己愿望的工具。
所以,把婆婆當親媽并不是一個解決婆媳矛盾很好的辦法,而且它還有可能制造出更多的新問題。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雖然很多人會說,婆媳之間有矛盾是因為丈夫沒有處理好,但在我看來,成年人就應該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既然你現在是妻子,是兒媳婦的角色,那婆媳關系就是你要處理的。
那到底要如何處理跟婆婆之間的關系,才會比較好呢?
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把握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不要試圖把婆婆當親媽。
第二方面,我們需要去創造一種新的人際關系模式。
你是第一次當媳婦,婆婆也可能是第一次當婆婆。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去創造一種新的人際關系,這種新的人際關系包含幾個點:
首先是邊界問題。面對自己不喜歡,或者排斥的行為時,我們要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就像婆婆認為媳婦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不應該在外面工作。那這時你完全可以選擇拒絕,表明自己的想法。只要你維護好自己的邊界,對方是無法打破的。
其次,就是我們需要重新理清一下,自己跟親媽之間的關系。以前有一個結婚的儀式,叫哭嫁。我覺得這個儀式很有趣,它代表著一段關系的分離,另一段關系的建立。
也就是說,現在自己要跟媽媽分開了,我要進入到另一個新的家庭。雖然以前我一直作為媽媽的女兒,但如今我有另外一個身份了,那就是妻子和兒媳婦,我們需要去承擔這些角色的功能。
所以,如果說對自己親媽有一些怨恨或者不認同的地方,我們可以找個機會去很好地聊一下。重新理清一次雙方的關系,做一個心理上的告別。
第三方面就是,在跟婆婆的交往中,價值互換是很重要的。
這一點其實有很多人都不是特別理解,他們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怎么可以用價值來衡量。但是你對別人是否有貢獻,別人對你是否有貢獻,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像有些兒媳婦她們不理解這一點,就會認為婆婆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比如,為我帶孩子,給我做飯,幫我打掃家里衛生。這就會導致,她們跟婆婆之間可能存在比較大的矛盾,因為這并不是一次很好的價值交換。
我們所說的價值交換,首先就是要認同婆婆給我們提供的貢獻。
如果我們一直在否認這一點,例如,婆婆幫我們帶孩子,我們卻認為這是她的孫子,她很應該這么做的,那么我們的婆媳關系肯定會變得很糟糕。
其次,我們不要用道德來約束這個關系。
所謂的道德約束,就是用我們約定俗成的東西,或者說一些道德層面的內容來要求別人做事。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不是用來約束別人,改變別人或者批判別人的。
長時間用這樣的道德約束方式,去維系這段關系的話,那這個關系一定是很糟糕的。哪怕你們能維持表面的平和,心里也會在不停打架的。
最后一方面就是理解,理解的基礎就是我們要看見對方。
我一直認為看和見是不一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看別人的行為,就像是一個法官在看著罪犯的一舉一動,但這叫盯著不是真正的看見。見的概念就是我們去理解這件事的整個過程,還有對方這個行為背后的動機、情緒感受、愿望訴求等。
只有真正地看見別人,我們才能很好地理解別人,有了理解彼此才會體諒。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就是一句很體諒的話。
但往往,很多人做到的恰恰是不體諒。
針對今天的話題,我給大家布置一個小小的作業,就是作為媳婦的你,找一天陪婆婆去逛街。
當然,這個逛街是有條件的,就是你需要完全按照婆婆的意愿。她去哪里你就要跟著去哪里,不能做太多的建議,并且嘗試去了解她這么做的目的。
這次的體驗或許會成為你們關系的另一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