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一個朝代的名稱。
國號很早就有了,《史記·五帝本記》:“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在奴隸制封建制時代,國號就是王朝(朝代)之號,亦即政權之號。
中國歷史自中國商朝算起約有3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4000年,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47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
銀川市郵政部門從2014年11月啟用“中華五千年國號”郵資機宣傳戳共17枚,采用的是湘郵資機,分6次啟用。1-6圖分別于2014年11月22日和12月22日在銀川東城郵政分局營業廳各啟用3圖,機號寧AA20;7-12圖分別于2015年1月21日和2月8日在新華街郵政所各啟用3圖,機號寧AA19;13-17圖分別于2015年3月22日和4月8日在鳳凰街郵政所各啟用3圖和2圖,機號寧AA4。
從設計看,總體上反映了中國歷史的主要朝代,包括史前時代,宣傳副戳圖包含了名稱“中華五千年國號”、朝代名、朝代建立和滅亡時間、朝代開國皇帝圖及人名等元素。是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弘揚集郵文化的一種郵政宣傳品,也為集郵者編組郵集提供了新的素材。
但從副戳圖看也有不足,如個別圖沒有采用歷史人物,如“三國”采用的是“魏蜀吳”漢字,顯得不統一。“五代”正確應為“五代十國”。南北朝采用了宋國劉裕的圖像也不合適。還有朝代興亡時期與有關資料有差距;從戳質看,只有鳳凰街郵政所的郵資機質量較好,打出的戳圖清晰,其它或戳圖不清晰,或戳圖漏線,質量較差。
本文將17個副戳圖表現的內容背景作一介紹。
三皇時代(公元前?年-約前3077年):是華夏族的祖先。三皇時代是“以石為兵”的舊石器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凡神農氏以前的傳說人物,均可視為這一時代的氏族代表;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后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后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
五帝時代(約前3076年~約前2029年):最早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這個部落大約活動于陜西中部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附近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于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結為聯盟。最后,黃帝又收復了周邊各個部落。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就是由此產生的。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于此。五帝一般是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時代始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紀,終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紀,約五百年。
黃帝(前2717年-前2599年),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商朝:(約前1600年—前1046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所建,商朝又稱殷、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前期屢屢遷都。而最后的273年盤庚定都于殷(今中國安陽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商傳至紂,為周武王所滅。共傳17代,31王。
周朝:(約前111世紀中期-前256年),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存在約800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為中國歷代最長的王朝,也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建都鎬京,到公于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發,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為邑姜,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在位13年。姬發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秦朝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王朝,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六大諸侯國的事業,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自秦始皇贏政至秦三世子嬰,共傳三帝,享國15年,公元前206年10月,秦朝滅亡。
秦嬴政(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秦始皇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措施,為后世帝王所取用,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漢朝:(前202—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后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共經422年,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羅馬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于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同時深深影響著多少代兒女。
劉邦,即漢高祖(前256-前195年),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各具特色,充滿生機。208年的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魏,東漢滅亡。此后劉備、孫權先后稱帝做王,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魏國(公元220年-265年),也稱曹魏,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個政權。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改漢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太祖(又稱魏武帝),曹魏計曹操共6帝。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蜀國(公元221年―263年),也稱蜀漢,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國土在今四川東部和云南、貴州北部以及陜西漢中一帶,蜀漢懷帝時為魏所滅。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后主劉禪,共2帝。
劉備(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公元223年三月,劉備托孤于諸葛亮,夏四月,劉備病逝,享年63歲,謚號為昭烈帝。
吳國(公元229年—280年
孫權(公元182年—252年
晉朝(公元265年——420年),晉朝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時期。263年司馬昭發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265年其子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共傳四帝52年。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瑯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東晉,共傳十一帝104年,兩晉總歷時156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晉朝開國君主。建國后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南北朝(公元386年——589年),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劉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即隋文帝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公元422年,劉裕病逝。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