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這一代舞文弄墨的人,恐怕沒有一個人不知道艾青是一個詩人,艾青的詩曾經鼓勵了一個時代。 然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了,在全國人民一邊倒的叫著喊著賺錢從商的現代,特別我們一行參觀在浙江私企中,到處看到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商業景象的時分,忽然,車一拐彎,浙江人文會務組在一個睛朗朗的天氣下,把我們帶進了金華的一個鄉村,下了車抬頭一望:艾青故里,幾個雕刻在石磊上的紅色字,在夕陽下發出了一陣輝映的金光…… 就這樣,在人生過半,詩歌早已成為兒時的記憶,我就這樣與艾青故里偶遇,與詩歌相遇。一種久違的熟悉,一種窘迫愧意在我的心頭里猝然升起同, 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畈田蔣村,是艾青的出生地,只是,艾青16歲就離開家到金華城里上中學了,19歲遠離家鄉到杭州學繪畫,僅時隔一年,艾青就離開了祖國前往巴黎。這一走,從此,就遠離了故鄉,直至老時返鄉…… 其實,從古至今,金衢盆地一直是人杰地靈。也許是因南宋時孔廟的南遷至此地的緣故,在詩人艾青熱愛的這片熱土上,流動的潛溪水滋養了不少的歷史文化名人。遠的不說,近代就出過除艾青以外,如宋濂、陳望道、吳晗、馮雪峰等杰出人物,他們的橫空出世,是支撐這片土地經濟崛起的人文源泉。 只是,因歲月的匆匆遠去,許多歷史人文的氣息消失在世事的滄桑中,淹沒在人情的煙塵中,成為一種久遠的記憶而令人惋惜! 好在,臨別前我向他們講述了沿海一帶建設生態文明村的做法,村里的領導與鄉親位著我的手,遞上了蔣氏族譜,向我敘說了許多心中的志向與憧憬。我也留下了名片,愿意盡一已之力幫點什么。 我真誠地希望,艾青故里的鄉親們能在政府的幫助下,把畈田蔣村建設成一個具有濃郁人文風光的文明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