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導
讀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垃圾生產量持續增加,占城市垃圾的30%~40%,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長期以來,因缺乏統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辦法,缺乏科學有效、經濟可行的處置技術,建筑垃圾絕大部分未經任何處理,便被運往市郊露天堆放或簡易填埋,存量建筑垃圾已達到200多億噸。我國建筑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建筑垃圾資源化推進嚴重滯后,目前資源化利用率不足5%,遠遠低于歐盟(90%)、日本(97%)和韓國(97%)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事關城市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已刻不容緩。
來源:中國建材報
作者:蘭聰 盧佳林 陳景 高育欣
中建西部建設西南有限公司
國內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發展現狀及趨勢
1.國外建筑垃圾資源化現狀
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基本已實現建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產業化”。2010年,發達國家資源再生產業規模現在約達到1.8萬億美元,在今后的30年內,其規模將超過3萬億美元。僅美國的再生產業規模就超過2400億美元,與美國汽車業相當,德國約有200家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年營業額達20億歐元。發達國家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作為長期國家戰略,通過法律保障、政府支持及先進技術開發與應用,實現建筑垃圾的高回收回用率。
美國《超級基金法》、德國《廢物處理法》、美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新加坡《綠色宏圖2012廢物減量行動計劃》等法律法規,明確責任主體及責任與義務,基本原則為“誰產生誰負責”,強調建筑垃圾分類堆放與處理,為后續處理減輕壓力。
建筑垃圾資源化政府扮演重要角色,發達國家給予諸多政策支持與鼓勵。總體實現特許經營,源頭上對建筑垃圾產生企業征稅,實現減量化,同時通過稅收減免,處置費補貼等方式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的生產正常運轉及技術研發。產品需求端,通過政府采購,綠色產品標識等,鼓勵政府及建筑企業積極使用再生產品,拓寬再生產品渠道。
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監管方面,資源化利用率較高的國家,基本從排放、資源化處理及再利用方面實現全程監管。其中新加坡將建筑垃圾處置情況納入建筑工程驗收體系,倒閉建筑企業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具有借鑒意義。
2.國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一般分為低級利用、中級利用以及高級利用,目前發到國家資源化利用集中在低級及中級利用,如美國現場分揀利用,一般性回填等低級利用占比約50%~60%,作為再生骨料用于建筑結構、道路穩定層及制備磚及砌塊等約占比40%。
美國伊利諾伊州建筑材料回收委員會的WilliamTurley報告指出,美國再生骨料占全部骨料總量的5%,再生骨料中約68%用于道路基層和基礎,6%用于拌制新混凝土,9%用于拌制瀝青混凝土。還原成水泥、瀝青等高級利用占比很低,受制于技術、投入與產出限制。德國、芬蘭等國家依托其礦山機械基礎,形成了成熟的建筑垃圾處理工藝及成套裝備。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垃圾處理廠就位于德國,該廠每小時可生產1200噸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與德國相比,日本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細化程度更高,設備所屬功能也更為先進和專業。建筑垃圾的分選程度決定再生產品的附加值,除了常規振動篩分、電磁分選及風選等方式外,還包括可燃物回轉式分選設備、不燃物精細分選設備、比重差分選設備等其他先進設備。日本、美國、德國、荷蘭、英國等發達國家在試驗的基礎上已經建立起相應的規范、指南,以規范再生材料在建筑結構中的應用已經有了再生材料結構應用的成功范例。
3.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現狀及問題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建筑垃圾的統計制度,相關數據主要來自于各省市的上報材料。由于相關數據的缺乏,導致關于我國建筑垃圾產量的觀點各不相同,但就我國建筑垃圾的產量應該在十億噸數量級已達成共識。根據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布的《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顯示,我國建筑垃圾2014年度產生量超過15億噸,甚至達到24億噸。報告稱這個數字還在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建設規模的加大逐年遞增。搜狐網報道,2015年,全國建筑垃圾年產量約17.01億噸。據統計,建筑拆除垃圾、建筑施工垃圾、建筑裝修垃圾產量比例約為10:7:1。
根據中華研普行業調研報告,國內建筑垃圾產量預測圖1可知,2015年至2020年建筑垃圾產量逐年增長,到2020年時為39.66億噸。
根據2015年2月在京發布的《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顯示,我國當前約有20多家相對專業的企業進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生產建筑垃圾再生磚,但產量不高,質量尚不穩定,應用工程有限。目前全國再生利用率僅為5%左右,與韓國年產建筑垃圾6000多萬噸就有373家建筑垃圾處理企業的數量相差太大。
目前我國資源化利用存在兩方面的困境:
①我國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率偏低,建筑垃圾的處置處于簡單化、無序化的狀態。一方面一些城市缺乏長遠規劃,建筑業中的設計、施工與拆除行為仍采用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直接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的產生。另一方面未對產生的建筑垃圾未實施分類回收和消納管理,建筑垃圾被隨意處置或簡單填埋,占地又污染,且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
②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市場條件下難以自發形成產業鏈,有處置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業卻因缺乏建筑垃圾原材料,面臨著無材料來源的生存窘境。我國政府并未對生產者規定強制回收建筑廢棄物的義務,建筑垃圾生產者往往將建筑垃圾填埋或傾倒,使建筑垃圾處理企業缺乏生產原材料,導致較多建筑垃圾回收企業處于停產或者虧損狀態。
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之所以步履維艱,既受經濟政策的影響,又受技術條件的制約,然而這兩方面對我國建筑垃圾利用的阻礙相對較小,而真正制約我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管理的最大瓶頸在于我國法律制度的缺失和不足。建筑廢物的資源化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產生、運輸、處理和再利用的各個層面,既需要積極的企業行為和市場運作,又需要政府部門管理的協調統一,若沒有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則無法對市場和政府行為形成良好的制度約束。其次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體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國對建筑廢棄物的管理實行的是分級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然而這樣的分工存在主管部門不明確、聯動協調機制不完善、易造成職能錯位等問題。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發展分析及建議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提出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推廣路線圖。將2015年-2020年劃分為示范期(2015-2016年)、鼓勵推廣期(2017-2019年)和強制期(2020年)三個階段。
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布局應著重考慮以下因素:
因素1:所在區域良好的建筑垃圾處理產業扶持政策;
因素2:公司所在區域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及良好的政府關系;
因素3:所在區域土地資源緊缺、新建填埋場難度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緊迫性高;
因素:4:所在區域天然砂石資源緊缺且價格較高;
因素5:所在區域分公司建筑垃圾處理產業有一定基礎;
因素6:當地建筑垃圾產量大及市場競爭小。
政府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引導者也是規則制定者,也是重要參與者。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投資離不開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