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愚人節,我梳著中分低馬尾,穿著類似稅務局查賬人員(我一同事多年后告訴我她對我的first impression)一樣的深藍色西裝,踏進了HG北京辦公室的大門,內心是激動和忐忑的。我以前做自由翻譯,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轉型成為一名顧問。但就是陰差陽錯上天給了我這么一次機會,我也三生有幸牢牢地把握住了它。
來之前,咨詢于我而言,是一個非常神秘的職業。所以我花了大半年時間做了一些調研,比如管理咨詢可以分為哪些類別/梯隊,我也會進入一些管理咨詢群,看看群里的顧問們都在討論些什么話題,他們的處事風格和職業經歷如何等等。直到有一天,我領悟到,顧問顧問,其實本質上還是為企業提供管理良方的專業人士;好比醫生,為病入膏肓而無能力自救的患者提供救命良方是一樣的道理。這些人,有著過人的智慧,手里握著五花八門的咨詢工具,喜歡自我挑戰,熱衷于解決他人解決不了的管理難題。
所以五年前,當這個機會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問我自己,我是否喜歡自我挑戰,享受終身學習,是否想要成為一名對企業管理改善,甚至對社會組織運行有貢獻的人?我的答案,是異常堅定的:喜歡,我要!如果你的答案和我一樣,那么,我會建議你在職業初期來到管理咨詢領域積淀和歷練,因為這份工作能帶給你的僅非物質報酬和知識技能本身,還有更多思維和特質層面的寶藏。
01
—
寶藏一:錘煉超乎常人的耐力與專注力
對于學生而言,除了考試的連續三個小時做試卷外,還有多少人能夠專注做一件事情超過三個小時呢?尤其是在現在信息爆炸、時間碎片化的階段,大家都提倡要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但是這種利用零散時間學習幾十分鐘的方式,會帶來幾個問題:1. 注意力減弱;2. 只觀一斑不見全豹;3. 耐心缺乏。而這份工作,對顧問的耐力和專注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鍛煉。顧問這一行對人的自律性要求非常高。沒有人會逼你做事情,唯有你自己真正熱愛這份職業,你才會在沒有外界驅動力的情況下,靠自驅力茁壯成長。
舉個日常例子:在客戶端主持召開專題研討會(workshop)。研討會是顧問在客戶端最常見的一種項目交付形式。當時對于我這種職場小白,原以為有大師在場當facilitator,我就可以一旁學習和休息了。大錯特錯!我需要在一旁投放出我的電腦屏幕,打開Excel,專心傾聽與會客戶高管們的各種想法,甚至是彼此之間的意見不合,快速整理成文本,有條理、有邏輯地在每一個高管眼皮子底下呈現出來。沒有人提醒我該記錄什么,不該記錄什么,沒有人會給我解釋那些陌生的詞匯,反而客戶會在唇槍舌劍中突然對一旁手忙腳亂的我說一句,“唉那個誰,你記錯了,這不是我想表達的!”甚至我需要當著客戶的面,調整Excel的行距/字體大小/排版/編寫公式等等。這種會議,一開就是連續三天,每天10-12個小時。一次會議下來,頭昏眼花,腰酸背痛。
但是,我從未因為這樣高強度的會議而怯懦。在每一次會議開始之前,我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會議前一段時間要保障好充足的睡眠,仔細閱讀客戶的商業和戰略文件,提前掌握好專業詞匯和人物地名,這大概也多虧了我早期做翻譯的職業經歷。同時這種會議,對于我現場的臨場思辨和速記能力有著極大的助益,而非被動的聽到一個字就記錄一個字。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的耐力和專注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你可以久久地沉浸在思考中,參與頭腦風暴,得出有洞見的結論。而只有長時間的深度思考才能使人進步,讓人變得更加睿智。
02
—
寶藏二:提升系統化、結構化思維
如果有人對管理咨詢感興趣,一定也聽說過麥肯錫有個思維法寶叫金字塔原理,為此還出了書供大家學習。確實是,作為顧問,系統化思考和結構化思維是看家本領。如果你來做一段時間的顧問,你會發現周圍同事特別強調一項認知能力:邏輯。曾經不知何為邏輯,如今的我也只想用大白話告訴大家:就是你能把一件復雜的事情用合理的順序/方式呈現給外行人,讓外行人聽懂你在表達什么,那么你就掌握了邏輯,或者叫結構化思維。而系統化思考是指,如果他人只能看透一層或者一個方面,而你卻能從盡可能所有維度去分析,得到更深層次的結論。這種思維能力絕對是解決問題的利器!
還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客戶的CEO找到我們,抱怨自己的高管團隊不給力,聽不懂他說的話,執行力差。正常來講,沒有接受過系統化和結構化思維訓練的人可能會就CEO提出的淺象提供解決方案,比如搞一場團隊融合,做一次執行力的培訓等等。但是顧問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問這位CEO,“為什么您會覺得團隊不給力,即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哪些?”這時候CEO才會去深入思考,回答說“我現在開始孵化新業務,用的都是過去的核心管理者,只有這樣我才放心。但是現在發現這幫人根本頂不上,還是我自己一個人在領跑。身體累,心更累。”這個時候,顧問還會繼續問:“為什么這些高管過去成功了,現在孵化新業務卻失敗了?”CEO回答:“這些人喪失了斗志。”顧問緊接著會問:“為什么會喪失斗志?”CEO沉默了一會兒,才說:“一個是很多人貪圖享受過去的成功,懼怕迎接新挑戰;有一些人已經進入遲暮之年,不愿再折騰自己;甚至有人反對孵化新業務。說自己從來沒做過,有風險。”那么好,其實隨著一次次深入探尋,我們已經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而且是客戶自己發現的根源:新業務的高管團隊搭建存在問題。而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培訓或者兩三次融合能夠解決的。
03
—
寶藏三:強化好奇心,鍛造敏捷學習能力
有了耐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一個優秀的顧問,還需要具備敏捷的學習能力和強烈的求知欲。當然這項能力放在職場任何一個崗位都是重要的特質。只要人往高處走,一路上一定會遇到各種不會的難題或者挑戰。我們思維上需要有一個巨大的轉變,與做題好歹有個對錯不同,真正的職場里很多問題有很多解決辦法,沒有嚴格的對錯,只有不合適,合適,和更合適。沒有人會主動告訴你如何解決一個問題,而是需要你自己摸爬滾打想辦法。如果你解決了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的職場價值才更加凸顯。
顧問這份職業可以幫助你鍛造敏捷學習的能力。比如前一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在咨詢圈特別流行,講得是如何在一周內迅速弄懂一個行業。筆者可謂是把顧問做行業研究的看家本領講得透透的。即使你入職五年,做行業研究和案例分析也是隨時都要發生的,往往時間壓力特別大。
有一次項目總監給我一個任務,用三天時間查找國外的智慧物流先進案例,再用兩天時間寫成可以演講半小時的ppt案例。那么我的思路是這樣的:首先,要弄明白智慧物流的起源和定義。于是去國外網站追根溯源找到工業4.0下的物流4.0概念,即智慧物流。其次,在所有介紹智慧物流的文檔中找尋哪些企業做得好的蛛絲馬跡,記錄下來,再逐個企業查找智慧物流實踐的信息,這里頭可能會查企業網站、新聞、數據庫、文獻等等。再次,對智慧物流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后,構思案例的框架結構:智慧物流場景導入+智慧物流誕生背景+智慧物流定義+企業實際案例+客戶啟示。為此找到了DHL,一家全球第三方綜合物流企業大拿,它已經在無人車/無人機/智慧倉庫等方面有了前瞻性的探索和應用。而我們的客戶,還在初步研究階段。
整個過程其實非常磨人,從一無所知到能夠給客戶講明白什么是智慧物流,挑戰還是非常大的。既需要克服心理對不確定能不能找到自己想要信息的恐懼,又要耐住性子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數據中抽絲剝繭,在很短的時間里提煉和總結出自己想要的東西。1周以后,誰再在我面前提智慧物流,我都可以和他快速交流而不露怯。
04
—
寶藏四:鍛煉職場逆商
俗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追求穩定安逸,朝九晚五。那顧問職業不適合你。但是如果你要自我挑戰,享受成長,追求貢獻。那么好,這里歡迎你。以前遇到一位前輩,在我選擇來HG之前對我說,你要做好脫掉三層皮的準備,否則會承受不住這里的高壓工作。其實我最早心里想的是,口譯那么大的現場壓力我都扛得住,這些能算什么?其實,當時的我還是太簡單了。這種壓力,不是現場的幾小時,而是持續不斷的,只要你在這個領域,就會一直縈繞著你的精神和身體壓力。
這種壓力源自于幾個方面:最直接的是客戶端對顧問交付質量的壓力。顧問的價值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而客戶只會把自己很難搞定的問題交給你,所以顧問做的事情,從來不會是簡單的,套路式的。一種是內部績效導向文化帶來的壓力。顧問公司對顧問的考核精細化到每小時價值。比如1個月22天工作日,規定15天,即120個小時需要在項目上產生實際作用,被組織認可為有效工作時間。而顧問的實際工作時長往往會更長,如果遇到非常tough的項目,可能辛苦工作1天,只能認可半天,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由此可見,工作效率會成為你的一個外部推動力。第三種壓力源自于自身成長的壓力。顧問公司是組織氛圍最單純的地方。這里一切憑績效和實力說話。客戶認可,績效超標,你就是牛人,相應的激勵也會越高。反之,則會被manageout。
我是個典型的居安思危,永不滿足的性格。從小就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不上進不讀書就渾身難受。進入到這個環境,頭幾年更是打雞血一般從不休息,只有工作。我曾經因為一個任務沒有完成,三天不吃正餐只喝水吃幾片餅干度日,曾經連續一個月熬夜到1點第二天沒事兒人似的繼續工作,曾經一個月完成了三個月的項目等等。當然我不推薦大家也這么拼命。這種方式畢竟不可持續、不健康的。我只是想說,沒點吃苦精神和自我復原力,很難在這里生存下來。那些養尊處優、生性嬌慣的孩子,在這里也得耐著性子,從頭再來,變成百毒不侵、傲骨錚錚的鐵血漢子。以后再去其他地方,還有什么能夠打倒你呢?
如今一晃五年過去,公司的同事換了一批又一批,選擇一直在咨詢行業做下去的人畢竟是少數。如今的我也不再是當年的小姑娘:一身干練的職業裝,A字裙,齊耳短發,淡妝,自律而自信。我能夠給大家的職場建議就是,來咨詢行業工作三年五載,尤其是職場初級,你會獲得巨大的寶藏。這些精神和思維寶藏會影響你終身,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它讓你變得更加客觀理性和學會獨立思考,而不再是以前那個隨波逐流,天真爛漫的校園小生。真心希望你能喜歡這個行業,我在這里等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