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老板向我訴苦說:員工的工資在同行業幾乎是最高的、但每次做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最不滿意的一項依然是薪酬。我回復他:員工對薪酬不滿意就如同老板對利潤不滿足;員工收入再高,也永遠不會滿意,因為他總希望獲得更多。
【員工分類】
A型——雞肋型:不計較利益也不愿意付出的員工,增加企業成本;
B型——索取型:計較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員工,損壞團隊價值;
C型——交換型:計較利益且愿付出的員工,引導與強化;
D型——雷鋒型:不計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員工,不要讓雷鋒吃虧。
不怕員工計較,就怕不付出還很計較。而不計較也不付出的員工,同樣是一種悲哀。
員工希望收入不斷提升無可厚非,但必須以正面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收人,職場要拋棄的5種心理:
(1)我付出這么多為什么得這么少?(很多時候原因在自己)
(2)我只做與工資相稱的工作。(那就永遠拿那份工資吧)
(3)那是領導想的事。(注定永遠不能當領導)
(4)不是分內事我不做。(下次別想要同事幫忙)
(5)我已經很辛苦明天再做吧。(往往這一耽誤就失去機會)
對員工來說,如果你不滿意收入,請接受這三條建議:
(1)將你的工資提升30%,然后問自己我要怎么做才能達到這個水平、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做到?
(2)觀察周圍的同事或朋友,他們當中有收入高于你30%或以上的,了解他們是如何得到這個收入的?(正面思維)
(3)如果你覺得自己短期內做不到,調適自己的心態,腳踏實地工作。
對企業來說:
在企業中,計較收人但愿意付出的員工其實是好員工,可怕的是計較收入卻不付出不創造的員工。更可怕的是不計較收入也不愿意付出的員工,你要養著他還沒有脾氣。對于不計較收人用心做事的員工,你要挖據他的其他需求,滿足他更高層次的個性化需要!
但是滿足需要不等于給員工加工資,想加薪,也要遵循原則:
讓員工為自己加薪。
加薪多少,數據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
讓員工參與經營,共同分享,成為利益的共同體。
做好預算管理,員工加薪與產值效益關聯。
多元化激勵、即時激勵到位,只要達到目標、拿到結果,不怕員工多拿錢。
員工工資加了,企業利潤也漲了,利益上是平衡的、共贏的。
沒有人不想拿高薪,對于企業里哪些想多拿錢而且愿意多付出的員工,企業應該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持續的激勵機制。
特別推薦【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合伙人模式、積分式管理】
一、中高層管理者、部門管理者、一線業務員,建議使用KSF全績效薪酬模式。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并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那么設計KSF,到底要從何下手?以下六個步驟:
崗位價值分析
這個崗位有核心工作,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
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6-8)
有哪些可量化的指標是企業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營業額、毛利率、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時間等。
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分析歷史數據
過去一年里,營業額是多少?每月營業額?平均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多少?成本費用率?轉化率?培訓時長。
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數據作為參考。
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數據,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舉個栗子
生產經理工資:
毛利額每增加5000元,獎勵8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8元;
銷售額每增加8000元,獎勵9元,每少8000,少發9元;
人創績效,每多3000,獎勵6,每少300,少發6元;
培訓員工,每月培訓共4小時,每少一個小時,少發50元。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企業不增加成本。
二、中長期激勵,內部推行合伙人+股權激勵模式。
很多人都想有一份自己的事業,而不是甘心為別人打工一輩子。
合伙人是一種讓員工既出錢更要出力,卻不改變公司股權結構的激勵模式。
企業核心人才,未來將會以合伙人的身份真正主導自己的事業與未來。
而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是所有企業發展的必備基礎。所以合伙人制不僅屬于那些有錢的大公司,更屬于創業公司,也最終將屬于傳統企業。
員工能持股的份額主要由本人的能力和業績來決定,而能分到的錢,由員工的貢獻系數(60%)和跟投的錢(40%)
來決定。在利潤分配的權重來看,我們更強調的是,員工的價值貢獻。
合伙人的優點:
1、能將每個員工,轉變為經營者。
2、合伙人分享的是超價值,向市場要利益分配。
3、合伙人使管理團隊實現高度利益趨同。
4、合伙人既留人、吸引人,更強調激勵人。
做薪酬變革,并不是將薪酬設計復雜化,而是將薪酬設計的激勵性,最大程度地放大,讓員工真正地為自己而努力,為持續的收入增長而拼搏。從而實現企業和員工收入共同增長的良性循環。
如此一來,便不會存在新老員工之分,每個人不管進來早晚,能拿多少,取決于自己的工作結果,而不是等著公司為其增加固定工資。
三、不是金錢獎勵,卻勝過金錢獎勵的積分式管理。
積分式管理有哪些實際價值?
即時激勵員工的每一個好的表現和不好的表現;
以更客觀的數據反饋對員工的評價;
員工對評價的結果一般不會有太大的異議;
每天、每周、每月都在自動建立員工標桿;
激發員工對榮譽的重視,挖掘人的內在需求;
將績效考核結果納入積分系統,實現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擴展多元化激勵模式,隨時激勵,不間斷;
將積分長效化,以豐富的未來價值吸引員工長期服務;
建立激發執行力、創造力的管道和快樂工作的凝聚力環境。
積分管理的四大關鍵元素:
1、積分
通常會分為A、B、C、D分
A分,日清分、基礎分,衡量員工工作表現的數據,由每天的工作獲得,是晉升和獎勵的依據。
B分、價值分、臨時分,價值分。由平時的主要工作獲得,可以作為晉升評獎依據。
C分、獎券分,用于快樂大會,年會抽獎。可以通過做分外之事,優秀之事獲得,每一次獎分都可以得到獎券,并用于抽獎。這樣可以使得員工在快樂大會的中獎概率,取決于擁有券的數量。
D分,福利分,可以用于兌換公司福利,依據業績表現獲得。
▲積分可以實現局部或全面衡量個人貢獻
▲用量化的方式嘉許并記錄員工的優異表現
▲ 團隊PK與剌激 (小物質、大剌激勵)
▲ 鼓勵員工積極正面付出的行為,幫助員工調適自己的行為
2、獎券
直接、快速、當眾嘉許、欣賞;
抽獎——神秘禮物
保持新鮮的期待感
3、積分管理登記:積分永久使用不清零;
4、快樂大會
積分式的操作步驟:
1、制定計分標準,那些工作可以加分,哪些工作可以獎分(獎券)
2、宣讀積分標準,確保每個員工可以清晰了解。
3、積分標準導入軟件,并讓員工根據實際情況自助申請積分。(沒有軟件也可用excel表格記錄和統計)
4、每月檢視積分落地情況,策劃快樂大會。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張圖:
對于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一般認為:第一層生理需求,就是滿足人對物質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層自我實現需求,則是滿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自我實現的基礎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既然是價值,就一定有價格屬性,價值背后必有價格支撐。因企業要支持員工實現自我價值,激勵也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