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央視真人秀節目現場,主持人撒貝寧問一個登臺的年輕人,有什么愛好。說旅行。住酒店逛公園。差點把撒貝寧笑背過氣。
想玩兒就玩兒。花你自己的錢,或者花你父母的錢。別說得那么高大上。你那叫旅游,消費。不叫旅行。如果你連錢都沒有就出門窮游,那就是流浪。
徐霞客獨自出行考察祖國山河寫了游記,那叫旅行。唐山一對父女,騎車走遍大江南北,還去過西藏,那叫旅行。七七四十九難,唐僧取經那叫旅行。余秋雨走過中東動亂的土地,寫下《千年一嘆》,那叫旅行。文化旅行。你能背過《岳陽樓記》,去了洞庭湖,或者你熟悉紅軍長征每一次戰役,去參加紅色旅游。帶著一個情懷,拜謁名人先輩,感觸頗深。這些也還可以算旅行。就憑你,沒什么生活感悟,也沒什么文化,假如真心負擔使命,出公差跑銷售也可以叫旅行。
不要誤讀“走萬里路讀萬卷書”這句話。走萬里路永遠代替不了讀萬卷書。古人走萬里路,首先腹有詩書,胸懷天下。雖然你身體在路上,其實心依然在你那一畝三分地。格局太小,不是因為你花錢太少。沒有見識,不是因為你去的地方少。你那不叫經歷,叫經過。
有人在赤兔上問,旅游的本質是什么?我回答,就是本能回歸。旅游,看見青山綠水你高興。你認為那地方有獵物或者有漿果。還能庇護身體。僅此而已。祖先們去這些地方為了生存。你現在需要花錢。也算是對祖先的致敬。
至于說詩和遠方,海子說過,“遠方,就是我站立的地方”。不讀書,你怎么能理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