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職場不可復制,但是職場總是跳進同樣的“坑”。職場都是演戲,演戲的背后都是江湖。不要試圖猜測人心,人心莫測,反復無常,要想躲過職場的“坑”,最好的辦法就是總結,對各種“坑”的本質和表現了如指掌,你才會順利度過一個個難關。
昨天跟一位縣委書記閑聊,這位縣委書記說到了這方面的話題。這位縣委書記認為,職場中常見的“坑”有四種,遇到了千萬要小心。
這位縣委書記說到,成績不等于成長,成績往往與成長不成正比例。一個人的提升源于能力,能力表現在多方面,工作有干勁有業(yè)績是一種能力,有人脈和資源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干工作時,領導往往會考慮有工作能力的人,真正提拔晉升時,領導卻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和利益。所謂能者多勞,領導只關注“多勞”,根本不會與你的晉升牽扯到一起,說你行,領導有一千種理由,說你不行,領導也有一千種借口。不要傻乎乎認為能者多勞可提拔,你的所有想法,很可能止步于“多勞”,要想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奉承巴結,一個也不能少。
領導的承諾都是未知數,永遠不要把領導承諾當成現實。職場中很多領導都會給下屬承諾,“年底給你評優(yōu)秀”,“工作搞好了,優(yōu)先提拔你”,“實干肯定有機會”,“我已經給上邊打報告了,你的問題很快解決”,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辭都是領導慣用的伎倆。領導最善于“畫餅充饑”,真正能夠獲得利益的人,根本不是靠工作本身。你與領導有沒有共同利益糾纏,你是不是有足夠的人脈和資源支撐,沒有利益輸送,沒有制約實力,領導分分鐘內會把你拋棄。
這位縣委書記說到,認同是一種聯盟,認同也是一種綁架。聰明的人不自己出頭,聰明人總是尋找所謂的“價值認同”,比如工作提意見,誰提的意見誰去想辦法改進,誰提的想法,誰想辦法去落實,本質上是一種責任綁架。這種引誘認同的辦法讓人很無奈,你不去做,別人會說你耍嘴皮子,你真的去做了,別人會抓你的小辮子扎。應對這種價值認同“大坑”,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益優(yōu)先”,有好處才去說,有麻煩絕對不沾,讓那些把你當槍使的人,哪涼快哪呆著去。
示弱的背后往往是黑鍋。很多背黑鍋的人,基本上都源于自己的同情和不好意思。有些人心眼特別黑,明明自己不想說,非要別人幫忙去傳話,明明自己不想做,非要忽悠別人去做,這實質上是種甩鍋的行為。職場上互相幫助很常見,但是必須判明情況再決定是否伸出援手。越是在你跟前示弱的人,越可能是讓你替他背鍋,遇到同事求助,別忙著看事情本身好不好干,這不是關鍵,要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判斷這事兒該不該干,這才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