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的第四十回中,賈母因著劉姥姥的到來,興致大發,便帶著一大家子的人游大觀園。
當時他們一行人在秋爽齋用完飯后,便乘著小船要到藕香榭去聽戲。
賈母和王夫人李紈鳳姐一艘船,而寶玉黛玉寶釵等人又是另一艘船。
那時已是秋季,湖里大片的荷花都枯萎凋謝了。
寶玉見了這些破荷葉就很不開心,想讓人拔了去。
黛玉聽后,卻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當時看到“留得殘荷聽雨聲”這一句就覺得非常有意境,后來才知道,原來李商隱的原詩應該是“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句詩出自他的《宿駱氏亭淮崔雍崔袞》,全文如下: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首詩是李商隱早年的作品,當時他參加科舉考試卻一直名落孫山,便到華州投奔當刺史的表叔崔戎。
崔戎的高祖曾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大功,被封為博陵郡王,他的祖父父親都曾入仕為官。
而他自己在年輕時便高中狀元,歷任太子校書、藍田主薄。
后來王承宗在鎮州叛亂,裴度推薦崔戎前去招安。
招安成功后,崔戎一路青云直上,最后成為一州刺史。
對于李商隱來說,崔戎和他不僅有著親戚的情分,更有知遇之恩。
他在華州的那段時期多虧了崔戎的照顧,可惜的是在他到華州的第二年,崔戎就病逝了。
其實當時不止是崔戎,連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都和李商隱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后來李商隱離開華州,途中借宿在一個崔姓人家。
那日的夜里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徹夜難眠,想到了遠方的友人,于是便有了這首詩,最后一句堪稱神來之筆。
“竹塢無塵水檻清”,詩歌開頭是環境描寫。
駱家的庭院里種滿了了竹子,竹林里的船塢一塵不染,臨水的亭榭也格外的幽靜。
“竹”在詩詞中一向便是清高孤傲的象征,蘇軾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主人家遍種竹子,想來應該也是個文雅之人。
若是一般的庸人,詩人應該也不會聯想到崔雍崔袞。
詩人寫主人家的清高,實際也是為了突出崔氏兄弟的清高。
“相思迢遞隔重城”,這兩句是直抒胸臆,寫出了他對崔氏兄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一座座高高的城池,也阻隔不了他對友人的相思。
這里的“隔重城”應該有兩個作用,一是為了突出詩人對崔氏兄弟的深情厚意;另一方面也正因隔著重重的城池,他和友人無法相見,越想念,心中也就越沉痛。
這就為后文的徹夜聽雨埋下了伏筆。
“秋陰不散霜飛晚”,這一句點明了季節,也渲染了一種悲戚的氛圍。
秋日里,空中的陰云連綿不散,連霜也下得晚了。
一切景語皆情語,天空被烏云籠罩,詩人自己又何嘗不是被悲傷包裹了呢?
“秋陰”、“霜飛”這兩個典型的意象,不僅寫出了秋日的特點,更是烘托了詩人黯淡的情緒。
原本他就因為想念友人而心情郁悶,又碰上這樣的陰霾天,心情自然是更加沉重了。
“留得枯荷聽雨聲”,這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句,堪稱神來之筆,凄美得令人心碎。
秋天里,荷花早已凋謝,湖中只剩了大片的荷葉,這樣的景象已經是衰頹到了極致。
可是到了晚上,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聽著那雨珠滴落在枯葉上的聲響,詩人的心中更加寂寥惆悵了。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都是非常凄涼的意象,而雨打枯荷就更蕭瑟了。
梧桐芭蕉好歹開得正盛,可是荷花卻已經凋謝了,無形中將那種凄清的氛圍又放大了無數倍。
一夜未眠,聽著雨打枯荷,詩人心中的惆悵可想而知了。
全詩融情于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懷念之情。
尤其是最后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堪稱神來之筆,凄美得令人心碎。
不知你是否也喜歡李商隱的詩歌?歡迎一起來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