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肚子上的“游泳圈”日期:2010-09-18 作者:包玉倩 來源:文匯報 |
![]() |
![]() |
■包玉倩 坐在椅子上,低頭看看自己的肚子是否有一圈又一圈的脂肪圈,它們像“游泳圈”一樣長在那里。 肚子上的“游泳圈”不僅有損形象,而且成為很多健康問題的源頭,醫生們將此稱為腹型肥胖。對于肚子上有“游泳圈”的人們,請經常量一量腰圍,即使在自己還沒有患上任何慢性病的健康時候。因為這里可能是疾病的最早信號。 不僅如此,肚子上的“游泳圈”往往是積極減肥者的痛苦所在,人們常感嘆:“最難減的就是肚子!”如何拯救肚子上的“游泳圈”?今天,我們請專家來聊一聊。 肥胖,根據它們在人體上分布的不同部位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人的脂肪主要積聚在腹腔內,內臟里,使腰部變粗,外觀上像蘋果,叫做蘋果型肥胖,也稱作中心性肥胖、或內臟型肥胖、或腹型肥胖。另一種類型的人,脂肪主要積聚于股部、臀部等處,下半身變粗,外觀像梨,稱為梨型肥胖,這類肥胖大多是脂肪堆積在皮下,故又稱皮下脂肪型肥胖。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人體脂肪含量過多不但可以引發心血管、代謝、骨關節、呼吸、消化系統疾病及腫瘤,而且可以導致一系列社會和心理問題。因而肥胖已被列入慢性代謝性疾病。 蘋果型肥胖危害多 比較兩種肥胖類型,腰部變粗的腹型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更大,這些人往往集多種慢性病于一身——除了肥胖之外,還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糖升高等問題,而這些疾病的嚴重后果就是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引起中風和心肌梗死。 早在50多年前就已經有學者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后果,曾冠之以“死亡四重奏”、“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等不同的名稱,直到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一個人同時存在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的狀況正式命名為代謝綜合征。 盡管這四種問題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的時間并不一致,但疾病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順序關系:一般是先有肥胖,再進一步發生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代謝綜合征及其各個組分的發病機制很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腹型肥胖和胰島素抵抗是公認的重要致病環節。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提出了首個代謝綜合征全球共識定義,明確指出:確定個體是否為代謝綜合征,必須具備腹型肥胖——腰部增粗的特征。 腰圍的警戒長度 腰圍超過多少代表腹型肥胖呢?研究發現,中國成人腰圍男性大于90cm、女性大于85cm時,可診斷為腹型肥胖。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有些人看上去“塊頭”并不大,計算體重指數也不超標,僅表現為腰圍較粗,這種體型的人同樣存在較高的患病風險。 為什么脂肪過多會得病呢?機制極其復雜。最近十余年的研究使人們對脂肪組織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脂肪不僅是人體器官之間的充填物,起儲存和供給能量的作用,而且具有內分泌功能。脂肪組織可以分泌諸多脂肪細胞因子、生物活性物質,在能量代謝平衡的調控、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脂肪細胞因子也成為目前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 瘦素是1994年報道的首個脂肪激素,此后不斷有新的脂肪細胞因子被發現。在諸多新發現的脂肪細胞因子中,脂聯素是對人體有保護作用的“有益因子”,其他則是“有害因子”。在肥胖的人或者腰圍增粗的人體內,“有益因子”會減少,“有害因子”則會增多,其后果是誘導炎癥反應。而慢性炎癥與動脈粥樣硬化、腫瘤關系密切。 人體處于慢性炎癥中,細胞的關鍵成分會遭到損傷、破壞,可能導致突變或細胞死亡,甚至癌癥和其他疾病。慢性炎癥之所以會誘發細胞癌變,可能與炎癥導致細胞反復壞死、再生、增殖,以及炎癥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活性氧等因素有關。研究人員已經在實驗研究中找到了慢性炎癥和癌癥之間存在關聯的證據。 肥胖,尤其是腰圍增粗的蘋果型肥胖(腹型肥胖)對健康構成巨大危害。要保持理想體重,一定要讓天平的兩頭——能量攝入、能量消耗保持平衡。有不少人一直期盼有一種理想的藥物,可以在滿足口福的前提下不增加體重,其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種靈丹妙藥。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專家門診時間為周四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