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之后兩千年,又有周公制禮作樂發生。服飾制度及禮樂制度先后確立,以這兩個事件為標志,宣示華夏族文明時代及族群個性之到來,也因此成為漢服的起點。 乾上,坤下,如同上衣下裳。由乾坤,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陰陽、天地、男女、父子、君臣等概念。上衣下裳之制,正用以暗喻先民對世界秩序的理解——君臣、領袖、官吏(諧音冠履)等,都屬于衣裳。一君二臣(一個褲腰,兩只褲筒);一領二袖;一官(冠)二吏(履)——以衣裳產生的先后順序,以及各部位的名稱,設置職務治理天下,才是《易》的本意。 上古商周服飾 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其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 |
|
|
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 |
|
魏晉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并層層相疊。另外,由于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 ![]() |
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 |
|
|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 |
|
歷經蒙古帝國元朝的野蠻統治,中國在文化上全面倒退。 為重塑禮儀與民族自尊心,明朝復國以后,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服飾制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全面恢復了漢族服飾的特點。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范,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代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趨豪奢,織繡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