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千龍網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國家社科重大課題《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與教育部《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課題組聯合發布
2015年,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繼續呈現“整體穩定、趨勢向好”的良好態勢。然而,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完全解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任重道遠。我國食品企業眾多,僅依靠政府部門難以實現全面、實時的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是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平臺。深入探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演變規律與監管引導策略,促進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健康有序發展,對于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提高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水平意義重大。
一、網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及其參與行為
1、大部分受訪網民比較認可食品安全狀況的改善且比較有信心。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與過去相比(如去年),大部分受訪網民對食品安全的總體狀況的改善比較認可。正因為對食品安全總體狀況的評價較高,公眾對未來食品安全狀況也比較有信心。可見,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不斷好轉,且“整體穩定、趨勢向好”的總體態勢也逐漸被公眾所認可。公眾對食品安全狀況良好態勢的認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從而進一步推動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工作的開展。
2、大部分受訪網民規避食品安全風險、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可能產生的傷害的能力不強且認為目前食品安全風險較高。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網民對自身規避食品安全風險、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可能產生的傷害的能力的評價不高,這可能與食品安全事件成因復雜、專業性強而公眾的食品安全知識相對匱乏有關。此外,雖然大部分受訪網民對食品安全狀況的改善比較認可且比較有信心,但是仍然認為我國目前食品安全風險較高,這可能是因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具有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等特征,難以在短期內完成,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從而導致公眾所感知到的風險較高。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宣傳、培訓等手段不斷提高公眾食品安全專業知識水平與食品安全風險應對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為公眾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
3、大部分受訪網民通過網絡平臺參與食品安全事件討論的頻率不高且更關注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對于通過網絡平臺參與食品安全事件討論的頻率,受訪網民表示不是太高;對于網絡中有關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受訪網民表示對負面信息的關注度高于對正面信息的關注度。網絡是公眾獲取食品安全事件的相關信息,表達意見、情緒、態度等的重要渠道;通過網絡平臺參與食品安全事件討論,對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具有重要意義。網絡中有關食品安全事件的負面信息,容易引起公眾的食品安全恐慌心理;公眾對負面信息的關注度更高,則更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是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平臺,需要構建健康有序的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平臺,引導公眾積極、理性地參與食品安全事件討論;此外,還需要凈化網絡環境,努力消除網絡中的虛假信息,并不斷培養公眾的信息甄別能力,促使公眾科學地看待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信息。
4、大部分受訪網民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意愿較高。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網民對于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意愿較高,對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行為比較支持,也會勸說別人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同時表示會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在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過程中,面對數量龐大的監管對象,政府的監管力量相對有限,公眾作為重要的補充力量,對于實現全面、實時的食品安全監管具有重大意義。需要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渠道,不斷完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公眾參與機制,努力提高公眾食品安全科學素養,充分發揮公眾在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食品安全微博謠言的傳播網絡
課題組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僵尸肉”輿情事件傳播網絡進行網絡結構分析、關鍵節點挖掘以及凝聚子群分析,研究該微博謠言傳播網絡的網絡結構特征,定位與挖掘網絡中的關鍵節點。
1、食品安全微博謠言傳播網絡整體較為稀疏,缺乏凝聚力,行動者聯系不夠緊密,網絡中可能存在較多的結構洞。正是由于食品安全事件是關乎民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食品安全微博謠言傳播網絡較為稀疏。因此,應擴大食品安全網絡謠言的監控范圍,且應站在廣大公眾的角度采用通俗易懂而非過于專業生硬的言論進行引導。此外,不顯著的“小世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謠言信息的快速傳播與擴散,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準確把握應對謠言的時機,力爭將謠言扼殺在謠言中,避免謠言的大范圍傳播,降低謠言的社會影響。
2、意見領袖推動食品安全微博謠言的流動和傳播。“僵尸肉”輿情事件傳播網絡中存在著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在網絡中居于核心位置的節點。此外,有效規模值較大、限制度值較小的節點往往在網絡中占據著較多的結構洞,很容易對網絡中的信息資源產生控制,是網絡中的“橋”,占據著優勢地位。
食品謠言信息傳播網絡存在點度中心度較高、接近中心度較低、占據較多結構洞的節點,這些節點即是控制謠言信息流動和傳播的關鍵節點,也是謠言傳播網絡中的“意見領袖”。因此對于謠言傳播的干預可以通過改變節點的中心度、議程設置等手段,來改變網絡節點對信息的接觸率、謠言信息的傳播率。在輿情的監控過程中,應善于挖掘謠言傳播網絡中的“意見領袖”,重點關注和引導,同時應充分利用“網絡大V”的影響力傳播辟謠信息,通過“網絡大V”與微博用戶之間的互動消解謠言。此外,也可以通過提高“網絡大V”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素養和責任意識,對于那些惡意誘導公眾的“網絡推手”、“水軍”等予以法律制裁等手段,控制謠言的傳播,避免非理性的集群行為產生。
3、微博謠言傳播網絡呈現連通性、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通過成分和k-核分析可以發現,“僵尸肉”輿情事件傳播網絡中存在2個規模較大與2個規模較小的成分,但是整個微博謠言傳播網絡基本上是連通的,沒有哪個子群可以控制網絡中全部信息資源的流動。此外,“僵尸肉”輿情事件傳播網絡中,各個子群之間以及子群內部成員之間均呈現出弱連接關系,這是因為相比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食品安全謠言更容易引起社會各個領域公眾的關注,其傳播主體的覆蓋面更廣,加之微博用戶群之間尚未形成緊密的交流互動關系。由于在信息擴散方面,不同節點可以通過弱連接關系獲取更多不同的信息,因此在食品安全微博謠言的監控與應對過程中不能忽略弱關系的強度,重點關注重要節點之間的互動關系。
三、網絡輿情大數據與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
課題組結合2015年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事件,分析當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新形勢、新特點,并從社會共治的治理角度出發,研究政府如何借助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大數據分析,來引導公眾、媒體等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
1、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新形勢
(1)圍繞互聯網平臺食品安全的網絡輿情
2015年食品電商延續前年的熱度繼續快速發展。此外,與食品餐飲密切相關的點評網站和外賣平臺也同時火起來。而當前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尚未將電商、微商、外賣等互聯網平臺納入有效監管,一方面因為這些互聯網售賣流通渠道非常分散且數量龐大,另一方面也沒有統一的監管標準和監管機制做支撐。在相關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事件中,有多起圍繞電商、微商、外賣等互聯網平臺的案例,在這些案例中,網民質疑的重點不再是政府的監管是否到位,而是互聯網平臺是否承擔起應有的“監管”職責。
(2)圍繞進口食品安全問題的網絡輿情
自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發生以來,國內的奶制品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國內消費者對國內奶制品品牌的信任度大大降低,這種不信任逐漸波及到其他國產食品品牌。消費者對國外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遠高于對國產食品的信任,再加上跨境電商的發展使普通消費者購買進口食品更加便捷,于是大量消費者形成對進口食品的依賴,并忽視了進口食品的食品安全問題。雖然國家食藥監總局及各地方食藥監局公布了很多關于進口食品的不合格問題,但起初這些并未引起廣泛重視,在2015年的相關食品安全事件中,可以看出隨著近兩年進口食品安全問題驟增,網民群體對進口食品的安全問題也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擔憂。
(3)圍繞食品安全謠言的網絡輿情
當前互聯網環境下的食品安全謠言有兩個主要來源,一個是來自媒體的不實報道,另一個是來自社交媒體個人用戶發布的不實信息。有些媒體(甚至是權威媒體)為了博眼球、吸引用戶流量,發布夸大和不實的食品安全信息,對公眾造成誤導,引起恐慌。隨著社交網絡平臺的普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受到大眾青睞,特別是微信朋友圈相對“封閉”的生態特點,給謠言和不實信息的傳播帶來了生長空間,有許多用戶對不實信息不加甄別就進行傳播,加之社交網絡的指數級擴散效應,使謠言傳播非常迅速。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統計了自2014年11月3日起17個星期內被多人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625篇文章,分析發現七類主題“謠言”數量最多: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關、健康養生、防騙、金錢、親子,其中食品安全高居榜首。
2、網絡輿情大數據推動社會共治
(1)加強政府監管部門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政府部門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投入力度也比較大,建成了不少行業監管平臺和食品相關信息數據庫,但是,與當前社會共治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距離,主要表現為各自建設的信息化系統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無法實現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過分注重監管業務忽視信息互動交流,注重數據采集忽視數據分析和發現等。政府的主要數據資源是權威的食品安全檢測數據、資質審批數據、監管過程中形成的調查數據,這部分數據如果能和網絡輿情數據結合,將使得食品安全數據在維度上更完整,分析結果也會具有更大的價值,有助于對食品從業者形成更客觀的信用評價,推動食品安全信息實時反饋機制的形成,縮短監管執法時間。
大數據平臺的管理和相應的分析能力需要大量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人才投入,政府部門的公職人員難以滿足這些需求,可以與互聯網平臺展開深度合作。政府部門需要賦予互聯網平臺參與監管的權利,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明確相應的政府對接部門,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技術力量。政府部門可以不必建立專門的輿情平臺,而只需將積累的權威檢測數據和相關食品企業和零售商的工商注冊信息開放給互聯網平臺,由互聯網平臺提供線索,合力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問題,通過和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提升自己的數據分析能力,提高監管能力。
(2)依靠互聯網平臺監管提高企業自律
現在互聯網平臺中的食品供應商多為小微企業或個體商戶,很多缺乏食品從業或衛生資質,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風險,政府監管部門難以觸及到所有商戶,并進行實時監管,而來自消費者的輿情數據就存儲在互聯網平臺上,互聯網平臺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可以快速識別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的用戶。互聯網平臺可以根據輿情數據的分析,設立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及時對網絡平臺上的食品企業和零售商發出預警或警告,通過這樣的“威懾”機制,可以提高食品企業和零售商的自律意識,進而培養出互聯網環境下的自律文化。
(3)借助互聯網平臺規范媒體和公眾責任
正面與負面的效應同時存在是當前媒體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所表現出的狀態,但是隨著人們對社交媒體依賴度的增加,媒體的負面效應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僅僅依靠媒體的自律也難以遏制負面效應的發展。大部分媒體都擁有自己的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雖然網民評論會對媒體報道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和反饋,但是這些信息并未被媒體有效利用以提高自身的管理。與此同時,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正在形成對媒體報道的監督糾錯機制,在微信平臺上被用戶舉報最多的文章中,食品安全相關的謠言最多,這些謠言除了由個人或企業公眾號撰寫,有不少來自媒體公眾號,目前微信平臺對謠言采取的措施僅僅是短期封號或長期封號,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改善作用,如果能將這部分內容納入政府部門的監管范疇,將對食品安全謠言的遏制和媒體責任規范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此外,普通大眾對社交媒體上的不實食品安全信息沒有建立起主動的驗證意識,對于謠言的傳播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互聯網平臺開通驗證舉報通道,給公眾參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實現渠道,政府監管部門應當鼓勵大眾對食品安全相關的不實信息、煽動性文章、不實新聞報道進行驗證和舉報,引導媒體和公眾發揮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