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姜醫生,今天話題聊聊中醫對痛風尿酸高的溫情治療法。
人們現在理解的因為尿酸高后引起的痛風,可歸到中醫的“痛風”、“痹癥”、“歷節風”等疾病范疇。
但中醫界所謂的痛風,還和西醫里的痛風,不完全一樣,中醫里的痛風是多由素體稟賦不足,體內濕熱瘀凝結,再外感風寒濕諸邪,內外邪合邪為患,使體內濕熱痰瘀積聚,流注于關節筋脈,筋脈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而導致的。
痛風一旦發作,常表現為關節、肌肉、筋骨紅腫熱痛,關節功能受限,屈伸不利,且以熱邪重于濕邪的熱像癥狀為主。
而且,痛風疾病,屬于一種本虛標實的疾病,急性期以標實為主,間歇期和緩解期以本虛為主。
痛風急性期的病機或癥狀是體內寒凝血滯,并兼有輕微表癥,所以治療則應以溫經散寒、發汗解表的方法,我們叫溫法治痛風急性期,方劑可用桂枝加附子湯,并稍微輔之以一些清熱祛濕的藥物。
而痛風間歇期的基本病機,主要是脾虛濕困,治療則應以益氣健脾、滲濕泄濁的清法,常用經方為參苓白術散。
下面一一詳解急性期的溫法和間歇期的清法具體如何去做。
在痛風患者里面,急性痛風是治療意愿最高的分期,為什么?就是因為痛風一旦發作,則累計關節疼痛難忍,紅腫熱痛,屈伸不利,乃至手不能舉,腳不能履地,晝輕夜重,遇涼痛減,得熱更重。
不僅如此,痛風者通常還會身體虛胖,舌紅(或淡紅),苔白或白厚膩,脈浮緊或弦。
這類痛風的發生主要是寒邪侵襲,也多見合并風邪、濕邪合邪為患,從而導致筋脈拒攣、氣血凝澀不通,不通則痛。
雖然痛風急性期發作關節局部紅腫熱痛等一派熱象,實則是由于體內寒濕郁久化熱,僅僅是體內寒邪痹阻日久在發作期的一個短暫階段的表現而已,寒邪或寒濕邪還是占據主要地位。
可是,現在中醫多數認為痛風急性期是濕熱引起的,所以治療方法中以清熱祛濕、活血通絡更多見。
但是如果結合臨床和骨科的相關知識,我們會得出痛風關節炎急性期治療也應該溫經散寒、發汗解肌為宜,使用方劑可用桂枝加附子湯。
如果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嚴重,則可以佐以清熱祛濕的藥物,比如黃柏。
為什么要用灰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呢?
我們知道,桂枝加附子湯,是在桂枝湯里加附子而成。桂枝湯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功效,加點附子來起到溫經復陽、散寒止痛。整個方子把桂枝和附子配伍,可以達到溫煦陽氣、衛護陽氣,驅動邪氣外出,把他發的病理因素給清除掉,則痛風自愈。
用溫經復陽的桂枝附子,陽氣恢復則氣血通暢,寒濕陰邪得以運化,經脈疏通,諸邪除去,則痛風的多個癥狀自然消失。
待痛風急性期關節癥狀消失,進入痛風間歇期,間歇期關節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這個時期的調理,對痛風者來說才是更重要的,這才是預防痛風反復發作的根本知道。
但是,現實情況是,因為這個階段沒有癥狀,身體不痛不癢的,會被很多人忽視。
不過,痛風雖然歸于中醫里的痹癥,但又和我們通常講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痹癥又不完全相同,還有痛風疾病自己獨特的特點——痛風形成,多和體內痰濁瘀血凝澀經脈,這才是痛風的內因。外界的風寒濕三邪雜至,僅僅是誘因而已。
這也是痛風和類風濕關節炎等痹癥最大的區別。
針對痛風間歇期體內濕熱痰瘀痹阻的特點,如果僅僅采取清熱祛濕除風通絡止痛的方法,還是做不到完全避免痛風發作。
為什么?
因為痛風者體內的濕熱痰瘀痹阻,本質原因還是脾腎等臟腑虧虛。
因此,痛風間歇期的治療方法,一定要在祛痰化瘀泄濁,以增強尿酸排泄,同時還要將調節脾腎功能貫穿于治療全程,或者更要重視起來。
而且中醫治痛風,講究的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原則,在痛風間歇期要依據此期高尿酸的特點,依據此期脾虛夾濕的主要病機,可以用益氣健脾、滲濕泄濁的清補之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味。
參苓白術散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懷牛膝、土茯苓、黃柏而成。
全方以四君子湯來健脾益氣,配伍山藥、蓮子強化健脾益氣的功效。配伍薏苡仁、白扁豆、土茯苓來協助白術、茯苓的健脾滲濕的效果,都為臣藥。
佐以 砂仁來醒脾和胃,行氣化滯。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還能栽藥上行,以益肺氣。以懷牛膝來活血通經,滋補肝腎,利水通淋祛濕,還能導藥下行,從而可以增強整個方子的利尿泄濁功效。黃柏性味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
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
總之,整個方子,加味后的幾味藥,不然增強了參苓白術散的祛濕效果,而且又清又補,清補參半,益氣健脾同時清熱泄濕,讓脾運得健,則濕無內生之源,也沒有可存之機,杜絕了痛風復發的可能,尿酸也很穩定。
這才是痛風的根本治療之道。
如果你有口瘡、口腔扁平苔蘚、舌痛癥、尿酸高、痛風等疾病,可以參與我們幾個中醫發起的“口腔黏膜和痛風千名援助計劃”,幫你看報告,梳理調理方案。參與方法很簡單,關注@中醫姜醫生聊健康后別在評論區,要單獨回復:我要參加,留意特別留給你的反饋。#合理用藥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