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不治療行嗎?因為諱疾忌醫,患痛風的杜師傅把自己推向了深淵。
杜師傅自34歲起就患上了痛風,起初,杜師傅很配合治療,也期待看到效果,但聽周圍朋友說,這個病斷不了根。這下,杜師傅喪失了治愈的希望,就破罐子破摔了——出院回家,不吃藥、不忌口。
此后,他每天喝半斤白酒,煙不離身,魚肉海鮮不忌口,就這樣,杜師傅安安穩穩地過了20年。
本以為這病就此與他“告別”,誰知這兩年開始,杜師傅的身體逐漸消瘦,全身還長出了大小不等多個痛風石。“發作起來,像無數的蟲子在啃骨頭。”杜師傅說。
經檢查發現,杜師傅的病情是由痛風而起,但因為拖得太久,現在心肺腎都已經衰竭。
沒過多久,杜師傅就離開了人世。
人體內尿酸的生成量和排泄量是大約相等的,而尿酸升高,是體內嘌呤物質的代謝紊亂,進而導致血液中尿酸含量增高。尿酸一旦升高,將會影響人體全身。
痛風性關節病
尿酸長期升高,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腔內,進而導致膝關節、腳趾、腳踝等關節部位出現紅腫和劇烈疼痛。反復發作會形成痛風石,進一步導致關節畸形。
腎臟疾病
人體三分之二的尿酸是通過腎臟排泄的,如果高尿酸癥狀持續,尿酸結晶對腎小管持續損害,進而就會誘發炎癥問題而導致腎臟疾病。如果不積極進行治療,晚期尿酸廣泛彌漫在組織中沉積,進而會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腎衰竭。臨床上,高尿酸導致的慢性腎病發病率為15.1%,慢性痛風患者腎臟損害的發病率為86.3%。
此外,高尿酸癥還會損傷血管,誘發心梗等心血管疾病。而且高尿酸本就是代謝紊亂引起,進一步還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臨床上,高尿酸癥的患者中,20%-50%的患者還患有糖尿病。
國內,痛風的發病持續增加,在廣州天河區,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高達33.48%。而痛風最容易光顧的群體,則是以下幾種。
男性:95%的痛風患者是男性群體,因為喜歡喝酒以及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導致了這一情況。相比之下,女性因為體內的雌激素,一方面可以促進腎臟排泄尿酸,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關節炎發作。
肥胖人群:六成以上的痛風患者普遍肥胖,40歲以上的痛風患者,八成以上的群體體重都超標。
中年人:痛風最容易出現在中年人的身上,40-55歲是痛風發病的高發年齡段。
此外,有痛風家族史的群體,后代痛風的發病率可達到50%以上。
經常吃高嘌呤、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同時又愛喝酒,痛風的發病率也不低。
最后,腎功能損害、血液病以及腫瘤放化療患者,也會誘發痛風。
既然帶著“痛”字,其發病的征兆就十分明顯。痛風的病程發展有四個階段,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急性關節炎發作,間歇期關節炎發作,慢性關節炎期。
在痛風發作期,患者會在深夜中因關節突然疼痛而驚醒,疼痛劇烈,持續時間可以達到6-12個小時。
除了疼痛之外,發作區域還會出現紅腫灼熱、皮膚緊繃、觸摸疼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初次發病,會發生在單個關節區域,腳趾,足背、足跟、踝、膝等關節皆可發病。
痛風一旦發作,則需要積極干預治療,有些患者的治療甚至是終身性的。在使用藥物上,主要有控制發作藥物和降低尿酸的藥物。
控制發作的藥物臨床上主要有秋水仙堿、非甾體止痛藥和糖皮質激素,這些藥物的使用,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可以降低發作的頻率以及發作的程度。
此外,降尿酸對痛風患者也很重要。降尿酸的方式,有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比如苯溴馬隆;也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比如別嘌呤醇、非布司他等。
目前,國內高尿酸血癥的治療指南是,合并有心血管等疾病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水平應該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如果已經有過痛風發作,尿酸水平應該控制在300μmol/L以下
痛風是典型的富貴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患者應該從控制日常飲食做起。此外,健康群體要預防痛風的發生,同樣需要從飲食上加以注意。
飲食的根本原則是限制高嘌呤食物,同時要降低脂肪、熱量和蛋白質的不合理攝入。尤其是已經發病的群體,更要低嘌呤、低熱量、低脂肪和低蛋白質飲食。
具體來看,首先減少動物內臟的攝入。肝、腎、心等動物內臟都屬于高嘌呤食物,大量的攝入,會導致嘌呤攝入過度,從而增加高尿酸癥。另外,禽類、海鮮、干豆類、干豌豆、魚類、貝殼類、菠菜、扁豆、蘆筍、龍須菜、蘑菇等嘌呤含量也很高,已經發病的患者最好不要多吃。
其次,要避免喝濃湯,肉湯和魚湯等嘌呤含量很高,長期喝,都會導致尿酸升高。
再者就是不要喝酒,尤其是啤酒,啤酒本身含有大量嘌呤成分。而且乙醇能使得乳酸增加,進一步會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排泄,同時乙醇還會直接促進嘌呤分解,使得尿酸升高。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預防痛風以及降低痛風發作頻率的關鍵。尤其發病群體,日常要少吃煎炸類食物,烹飪方式多用燴、煮、熬、蒸、氽等。管住嘴巴,是保證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