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繆篆文字通過哪些變化使得漢印的印文達到和諧統一。
一、筆畫的減省
在印文的組合設計之中,有些文字的筆畫多寡懸殊,而且常常會碰到需要筆畫少的地方卻偏偏是筆畫繁多的字,因而要合理的布局頗費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改變文字的排序,例如用回文的方式,來處理和改善文字多寡的分布。同時可以借助漢印文字筆畫的增減來進行印文的安排。
漢印繆篆文字不但結體平方正直,而且字形變化豐富,筆畫增減得宜,有些文字的字形有繁有簡,往往一個字有幾種,甚至幾十上百種變化,例如“郭”、“壽”、“慶”等字。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采用繁簡適當的字與其他文字組合搭配。
筆畫的減省,就是把原來筆畫較多的文字,或者筆畫過長的文字適當的減少,省去一些筆畫,縮短某些筆畫的長度,使其適合印面的需要。
我們來看一些繆篆中的筆畫減省的處理:(第一字為小篆中寫法,后面為繆篆中的不同寫法)
我們可以看到“處”、“隱”、“勝”、“壽”、“無”幾字的筆畫減省的處理,減省的例子在漢印之中比比皆是,繆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減省為基礎的,這些經過減省的字,被省去的筆畫又多是橫畫。漢印中也有一些減省豎畫的例子,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本身就有三四筆,乃至五六筆橫畫或者豎畫,減省掉的只不過是次要的,位居旁邊的直畫。如今我們在自己設計中對文字減省之時,應該本著這個原則,減去過多重復直畫中的次要的,減省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如果離原本文字寫法相去太遠,成了天書,而不可辨認。
繆篆筆畫的減省,對漢印印章印文的處理有著重要的協調作用,但是在運用減省之法的時候,要有個基本的原則,即“增減之法,當有所本,不礙字義,不失篆體,無見者訾為異”。也就是要符合本來的字義和字形,做到有案可查。初學的朋友可以通過查篆書字典選擇,等逐漸熟悉之后,在創作中可以適當的自由發揮,但是原則是一樣的。
二、筆畫的曲滿
筆畫的曲滿一般用在筆畫較少的文字上,通過人為的盤曲,使之更加的縝密。
我們來看一些繆篆中的筆畫曲滿的處理:(第一字為小篆中寫法,后面為繆篆中的不同寫法)
我們可以看到“上”、“下”、“尹”、“毛”、“人”、“公”,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盤曲一般都是將文字的豎畫,拉長作盤曲,很少有將橫畫拉長作盤曲的處理。這些筆畫較少的字,通過盤曲使得文字更加的勻滿。
在創作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繆篆的盤曲得到很多啟迪,特別是擬刻漢印風格的印章之時,為了文字的勻滿,進行筆畫的盤曲是必要的,但是必須慎重考慮,嚴格挑選,到底哪些筆畫可行,哪些筆畫不行,要做到心中有數。選擇得當,能使印章增色不少,否則,便會讓人感到太過勉強。特別要注意的是,盤曲不要過多,過多會產生累贅之感,并使人難以辨認,如同后世的“九疊文”那般冗長繁瑣了。
三、筆畫的平正
就是把小篆中一些類似楷書的左撇右捺的斜筆,使之平正起來。我們來看一些例子(第一字為小篆中寫法,后面為繆篆中的不同寫法)。
“胡”、“祿”、“奴”、“隗”幾字,我們注意看“祿”字,點的處理,小篆中是斜筆,而入印的繆篆一般作豎點,或者橫點處理。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看到對文字筆畫進行平正化的過程中,也加入一些曲滿和減省的方式,往往平正和曲滿、減省連在一起。因為有的筆畫在平正之后,會產生大片或者部分的空白,尤其是有些合體字,本來由所有兩個部首組成,兩個部首也肯定有筆畫多少之分,且一般帶有斜筆。對于因為平正產生的空白,需要勻滿的,就必須進行減省、曲滿的處理。有趣的是,對入印文字的處理,絕大多數不是用一種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在一字之中,對某些筆畫平正后進行盤曲的同時,對另一筆畫可能要進行減省,甚至還要用到挪讓穿插的辦法,使得印文的安排更加妥帖,那就應該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辦法,千萬不要呆板地、機械地把各種方法割裂開來。
四、筆畫的挪讓
此種方法主要是對兩類文字而言的,一類是豎畫(左右結構)或橫畫(上下結構)筆畫多的文字;另一類是筆畫較少的字,尤其是左右部首不均勻的字。對于這些字,采取把文字的某些筆畫或者部分作一點調動,不至于重疊過多,而又能相互迎接,停勻整齊。
我們看一下“池”、“熊”、“勇”、“功”、“野”幾字的例子,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減省、曲滿、平正一般是結合使用的,挪讓在其中主要是起到一個調節的作用,應用之中要適可而止,不可濫用,否則太過會使文字整個結構被破壞,就有可能與其他文字混淆,甚至成為錯別字。
五、筆畫的穿插
穿插實際上是對減省、挪讓的補充。主要用在左右結構,筆畫較多的文字上,常見的是把筆畫較長的并列兩畫各自縮短,然后將其中的一畫排在另一畫的下邊,互不粘連,算作兩畫,以此來減少重疊現象。部分的作筆畫的延長,穿插到邊上的部首中去,使文字的左右更勻稱,起到曲滿的作用。
“歐”、“惲”、“減”、“恢”、“殷”、“騰”這幾字的穿插處理我們可以看出,穿插的部位要得當,做到既動了手術,又讓人輕易看不出。在一個字中進行穿插的不過是一兩筆,多則容易讓人看不懂。
小結:
從書法的小篆到入印的繆篆,繆篆入印的種種文字筆畫變化基本是上述的五種方法。繆篆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都是為了印章布局的需要。漢印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也在于此。更為我們理解篆刻章法提供了很多啟迪。
但是漢印大多是鑄造,多出自工匠之手,工匠對文字的“六書”不是都精通的,而繆篆本身又沒有嚴格的規定,很多是工匠根據整個印文內容的需要,根據自身的好惡對文字進行了適當的改造,造成很多字被改造的既不像小篆也不像隸書,這些“四不像”的字用“六書”又解釋不通,極大的可能是錯別字,所以我們在挑選入印文字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
這里再推薦兩本工具書《漢印分韻合編》、《繆篆分韻合編》都是上海書店出版的,不過比較老了,是筆者很多年前買的,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新的版本,用來查一些入印所用的文字都是不錯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