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體,它們大小、形態各異,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種子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3部分組成。種皮像一層鎧甲一樣包圍在外面,起著保護的作用以及阻止水分的蒸發。而胚則是種子最重要的部分,胚又由胚芽、胚軸、胚根組成,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根成長為根,胚軸則是發展成為連接莖和根的部分。胚乳是富集養料的地方,以供給胚萌發成長所需要的養分。
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以及氣候條件,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傳播種子的方式,大體來說分為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和自體傳播。有時候植物并不依靠單一的方式進行傳播,而是多種方式聯合。
有些植物能結出好看又美味的果實,比如櫻桃、野葡萄、柿子等等,它們的種子一般有著堅硬的外殼,被動物取食后,經過腸胃的消化,堅硬的種子被排泄出來,從而完成了傳播的過程。經鳥兒傳播的種子能夠傳播到很遠。
美貌可口的櫻桃是鳥兒和人類的最愛
種子外面包裹著堅硬的殼,不易被消化
還有一些依靠動物傳播的種子,它們沒有鮮艷美味的果肉,不會被取食,那怎么辦呢?哼哼,植物也是有智慧的呢,它們會生出刺毛、倒鉤,針芒或者分泌粘液,輕輕一碰,就會粘附到人的衣服或動物的毛、羽上,不經意地被帶往他處。這類植物有蒼耳、蒺藜、龍芽草、婆婆針等。我在野外拍植物的時候,就曾經被沾了滿褲子的龍芽草和婆婆針的種子,好一頓摘除。蒼耳就不必說了,估計大家小時候都玩過。
另外一種依靠動物傳播的種子是堅果類,如松子、榛子、胡桃等,被嚙齒類動物當做過冬的糧食而埋在土里、或者藏在樹洞里。第二年春天還沒吃完的話,就會在埋藏的地方生根發芽。
松子是吃貨松鼠們的美味,藏在樹洞里做過冬的糧食
依靠風傳播的種子大多都比較輕,有些還會長有長毛或者翅膀一樣的結構,這類植物最典型的就要屬菊科、蘿藦科、槭樹科和榆屬。就像我們常見的蒲公英,當種子成熟的時候,種子頂上的冠毛也完全伸展開來,風一吹就紛紛揚揚地飛揚起來。小時候最喜歡蒲公英的種子了,見到就吹。榆樹結的果實就是我們俗稱的榆錢,圓圓薄薄的像一串串綠色的銅錢,而它的種子外面那一圈薄薄的膜就像翅膀一樣,幫助種子乘風滑翔,飄到遠方尋找新的家園。
槭屬植物的果柄上有兩枚種子,各長著一個小翅膀,
對稱分布,在風力的影響下可以飛旋的很遠
還有一種風滾草模式的傳播,顧名思義就是隨風而滾,在滾動的過程中將種子灑落,四處播撒。
蒲公英的瘦果頂端長有長長的冠毛
像降落傘一樣隨風飛揚
靠水傳播的多是水生植物,比如常見的蓮子,海綿質的花托膨大后將蓮子包裹在里面,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隨波而流。
最有趣的要屬自體傳播的植物啦。比如我們常見的各種豆莢,隨著種子的成熟,豆殼變得干燥而堅硬,再經過陽光的暴曬,豆殼會“啪”的一聲爆裂,種子像子彈一樣被彈射到遠處。類似的還有鳳仙花的種子,我就很開心地玩過,要找完全成熟了的果實,當你用手指觸碰的時候,果殼就會爆裂反卷,借助反卷的力量瞬間把種子彈出去,我都找不到彈到哪兒了。
鳳仙花的果實成熟之后
輕輕碰一下就會瞬間崩裂反卷
把種子彈射出去
最最奇妙的是野燕麥的種子,其外殼上長有一根長芒,會隨著空氣濕度的變化而發生旋轉或伸直,就在長芒的不斷伸曲中,種子一點一點向前挪動,一晝夜大約能移動1厘米,一旦碰到縫隙就會鉆進土壤中去,第二年便會生根發芽。
野燕麥的種子長著長長的芒
它們會借助芒的變化自己爬行到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