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叔孺(1874-1945),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原名潤祥,字獻忱、叔孺,后易名時棢,號紉萇,晚年自號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清末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國后,隱居上海。金石書畫、花卉蟲草、鞍馬翎毛,無不精擅,尤擅畫馬,可稱“近世之趙孟頫”。
趙叔孺擅長畫馬,主要是傳承了宋代李公麟和元代趙孟頫的畫法,又借鑒清初宮廷畫師郎世寧的西洋畫法,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趙叔孺一生之中,繪畫不過百幀,算不上多產,但他的畫少而精,有“一馬黃金十笏”之稱。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趙叔孺的鞍馬,吳湖帆的山水,馮超然的人物,吳待秋的花卉,有“四家絕技”之稱譽。
更值得稱道的是趙叔孺的篆刻,他兼浙皖兩派之長,得前輩趙之謙的精髓,又精研古金石學,另成一家,營造出典麗恬靜的氣象,時人推崇其為二百年來第一。趙叔孺活躍于海上印壇之初,正是吳昌碩聲譽如日中天之時。沙孟海在《沙村印話》中稱:“歷三百年之推遞移變,猛利至吳岳老(吳昌碩),和平至趙叔老(趙叔孺),可謂驚心動魄,前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