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一二年級可以拿到科科滿分,到隨著年級上升成績節(jié)節(jié)敗退,這個現(xiàn)象被稱為“三年級滑坡”,問題出在哪里?
事實上,小學低年級的成績既具“欺騙性”,隨著知識點難度加深,考試卷面文字增加,是否具有閱讀能力?是否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是否學會了閱讀?將成為孩子是否能保持好成績的關(guān)鍵。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教育改革,一個很明確的趨勢就是:語文的重要性被大大提升,而閱讀是通往語文高分的唯一路徑。
本文作者:橡樹君。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shè)為星標”哦!
........................................
學語文很難嗎?
我從小語文成績好,現(xiàn)在也以此維生,但我從沒自認為是優(yōu)等生,工作后也經(jīng)常受質(zhì)疑:編輯工作有門檻嗎?
雖然語、數(shù)、外的排序語文是老大,這幾年“大語文”也叫得響,但我們對語文的理解和敬畏差了不止一點點。真正把語文學習落實到實處的家長和學生,遠遠比不上那些在數(shù)學和英語上花功夫的。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講過一個笑話:
曾經(jīng)有一道語文考題:
把以下四句話用關(guān)聯(lián)詞連接: 1、張海迪姐姐癱瘓了; 2、張海迪姐姐頑強地學習; 3、張海迪姐姐學會了多門外語; 4、張海迪姐姐
正確答案:張海迪姐姐雖然癱瘓了,但頑強地學習,不僅學會了多門外語,而且還學會了針灸。
一個孩子寫:雖然張海迪姐姐頑強地學會了針灸和多門外語,可她還是癱瘓了。
另一個孩子寫:張海迪姐姐不但學會了外語,還學會了針灸,她那么頑強地學習,終于癱瘓了。
竇桂梅說:“對于語文教育,我們?nèi)钡牡胤教嗔恕!?/strong>
“當俞平伯為鐘子期摔琴之時,他所尋找的是高山流水,琴聲是他的愿景”。俞平伯94年才去世,鐘子期2500年的事,俞平伯還給鐘子期摔琴。還有像“居里夫人發(fā)明了魚鐳”、“盡管司馬遷多次遭受宮刑,但他忍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等。
真是急死人了,這就是語文沒學好的鬧的笑話,不僅話說不好,還給人沒文化的感覺。
可見,母語承載的是文化,提升的是整個人的素養(yǎng)。
不僅如此,因為語言有工具屬性,所以語文能力奠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學習能力。你在學校里學復雜的數(shù)學概念、物理原理,畢業(yè)幾年就能忘的精光。只有語文,將進入你的骨和血,是你終生學習的“腳手架”。
蘇步青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課就考語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其他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這句話是有依據(jù)的。我們知道現(xiàn)在有一個現(xiàn)象叫“三年級滑坡”,意思是一些一二年級成績不錯的學生到了三年級出現(xiàn)了成績大幅度下跌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三年級滑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語文基礎(chǔ)沒打好,以至于表達稍微復雜一些數(shù)學題都看不懂了。
孩子在小學、初中低年級時候的成績是極具“欺騙性”。僅僅依靠聰明或者刷題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語文功底,年級越高越會顯得力不從心。就像簡單的建筑工程對設(shè)計要求并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就越需要堅實的地基和出色的設(shè)計一樣。
還有一些學生,低年級時成績可能并不出色,但由于他們有較好的語文功底,卻能做到后來者居上,到真正想學的時候,潛力就不可阻擋了。(比如我??)
閱讀不僅是學好語文唯一途徑,
也是孩子不被扼殺的底層技能
語文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這一點我深有感觸。不僅要熱愛閱讀,還要學會閱讀。
沒有輸入,終究無法輸出。語文就是這樣,一分耕耘,十分收獲。短視忽略閱讀,長遠來看所有的成績都會受到影響。語文學習少有捷徑,唯有一本本書堆起來的一分分扎實的分數(shù),但讀再多的書,如果沒有正確的閱讀習慣和方法,也是無用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有過很多研究,他曾說:“30年的經(jīng)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他說過一句更直白的話:“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美國教育家,人工智能先驅(qū)西摩爾·帕普特一生致力于理解孩子是怎樣學習的,他將孩子的學習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于出生,嬰兒通過探索、觸摸、玩來學習,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是在自己學習。
第二階段,孩子看到一個感官經(jīng)驗之外更廣闊的世界,但他無法直接探索這個問題。比如通過識字卡片來學習,從經(jīng)驗性的學習轉(zhuǎn)向符號的學習。等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完全依賴于學校學習,由別人來決定他們學什么。
對孩子來說,從第一階段的學習到第二階段學習的轉(zhuǎn)換,是一個創(chuàng)傷性的變化。因為上學之后,孩子就開始停止學習,轉(zhuǎn)而“被教授”。
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扼殺,被毀滅。而少數(shù)人之所以幸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學會了一些底層的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在思辨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同樣表現(xiàn)出色,甚至只有通過閱讀不斷累積知識,創(chuàng)造力也才能有發(fā)生的土壤。
所謂第三階段,就是那些第二階段幸存下來的人,重新回到第一階段。
語文教改:
不會閱讀的孩子,就是典型差生
最近這段時間關(guān)于教育改革、中高考改革的討論很多。我認為,政策細節(jié)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關(guān)鍵是要把握住教育大趨勢。未來教育會有哪些大趨勢呢?以下三點必須引起關(guān)注:
1、義務(wù)教育沒有變天,強調(diào)公平、公正,國家主導的方向從來沒有變。
2、幼升小、小升初不擇校了,但中考、高考指揮棒不變。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和考試成績,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3、中高考改革,一個很明確的趨勢是:語文的重要性被突出了。
從去年開始,全國的中小學陸續(xù)推行“部編版”的教材,部編教材的主編溫儒敏在某次公開演講中,“甩”下一句流傳甚廣的預言:“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xiàn)讓15%的人做不完。”
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xiàn)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shù)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高考的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么類型的內(nèi)容都有。不僅注重學生的知識面,也強調(diào)學生的知識的遷移能力,以及核心素養(yǎng)日積月累的積淀。學套路、背作文、死讀書,這一套在語文中都行不通了……
現(xiàn)在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培養(yǎng)其實比過去更重視了,看看火爆的繪本市場就知道了。但閱讀不是軍備競賽,不是越多越好。閱讀的關(guān)鍵是理解,熏陶,內(nèi)化,更是有方法的,否則囫圇吞棗吃下去吸收不了,也不過落得個消化不良。
我認識一個小女孩,小學4年級,平時愛好是讀書。但她媽媽卻訴苦,孩子語文成績并不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我瀏覽她的書櫥,跟她交談后發(fā)現(xiàn)問題是:她是在閱讀,但她始終在用學前的方法在讀。文本的難度不見提高,閱讀的品味也過于低齡。或許是認字比較早,父母很早就放手讓她自主閱讀了,因此就疏忽她對文本理解那么多年都沒進步。
愛閱讀的現(xiàn)象,掩蓋了她不會閱讀的真相。
語文的核心是閱讀能力,閱讀不好,題面理解能力差,數(shù)學等理科考試都不可能拿高分。所以我們常說:失閱讀者,失天下。
而語文閱讀一直是小學階段孩子和家長最為頭疼的問題:孩子不會審題,認知出現(xiàn)偏差,缺乏學習技巧,喪失積極性。
推薦這節(jié)泉靈的《一節(jié)課升級閱讀理解力》:幫孩子掌握閱讀方法,高效提升閱讀能力。
推薦這節(jié)課的原因是,我認為課程抓住了孩子閱讀問題的痛點:不是不愛,而是不會,父母也完全不知道如何引導。
主講人泉靈老師在課堂上會用閱讀工具和方法,帶著孩子進行有效閱讀,培養(yǎng)孩子掌握閱讀這項底層能力。并開設(shè)有親子課,引導家長正確與孩子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