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濟學人》的兩張圖總結出了全球銀行業過去10年的經歷,幾個特點非常明顯:
(1)估值低迷:如果把2007年1月做100的基數,10年以后,雖然美國股市相對那時候已經漲了50%以上,但標普500的銀行股只有2007年的70%多,遠遠落后于大盤;歐洲的銀行更慘,600家銀行的估值只有2007年的30%;(2)盈利困難:之所以估值那么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銀行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太賺錢的行業,凈資產收益率已經從2003年的15%左右跌到了10%以下,歐洲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只有5%左右;
(3)監管壓力:銀行已經從輕監管變成了重監管的行業,為了應付這樣的監管要求,資本充足率和壓力測試成了非常重要的負擔,另外還有系統性風險重要機構的額外負擔,這些都是收入低的重要原因。
注:左圖:近10年標普500的銀行股和歐洲斯托克600的銀行股指數平均回報率 右圖:近15年美日歐加澳銀行業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來源均為:《經濟學人》)
總結起來,全球銀行業已經成了一個強監管、低利潤、沒有想象力的行業。中國的銀行業有所不同。中國的5大行在過去10年中已經變成了全世界的5大行,十幾個上市銀行的利潤占了中國所有行業利潤的一半以上,凈資產收益率保持在15%的高位。雖然利潤可觀,但是估值低、增速低、缺乏想象力,即使在14年7月到15年6月股票表現最好的時候,銀行股依然表現低迷,面臨轉型的特點和全世界類似。
圖三:銀行股2014年7月-2015年6月累計股價升幅
(來源:普華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