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程予東
北京十一中李希貴校長在2016年年度報告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被學生喜歡是老師的第一成就。
我想沒有一個老師愿意被學生討厭吧。喜歡不喜歡學生說了算。在學生心中,好老師的標準究竟是什么?最不喜歡的老師行為又有哪些?某記者分別采訪了50位小學生、中學生以及大學生,他們分別代表了“00后”、“95后”以及“90后”,來看看這份老師行為盤點榜單吧。
●小學
最喜歡:關心學生、幽默不拖堂、家長會不點名批評
最不喜歡:誤會學生、差別對待、體罰學生
●中學:
最喜歡:上課幽默、多與學生溝通、和學生打成一片
最不喜歡:說話刻薄、老師翻柜子、香水噴太濃
●大學
最喜歡:理想主義、有個性、專業過硬
最不喜歡:勢利眼、喜歡人身攻擊、耐不住寂寞
從這份調查來看,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有區別又有聯系。小學和中學的學生相比較大學生而言更在乎和老師的關系建設。這里面也有共性,喜歡與不喜歡都和老師為人處世有關,和老師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有關。小學生不喜歡的老師對學生差別對待,其實差別對待一定存在寬厚和冷漠刻薄之別,中學生所說的刻薄指向的就是老師的差別對待,待人刻薄的本質又和勢利眼密切相關,大學生所說的勢利眼揭示了本質。
記得看到過這樣的文字:
一女生中考作文里寫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她剛好會,當她把手高高舉起的時候,老師說,怎么就沒人舉手呢?女孩的心有碎裂的感覺,因為在老師的眼里好學生都不會,你怎么可能會呢?就自然忽略了。
一則笑話,兩個孩子上課睡覺,一個成績良好,一個糟糕。老師看到了,直言不諱評價,好學生睡覺都不忘打開書,差生一打開書就瞌睡。這個所謂的笑話很冷,笑不出來。
如果說這些不平活躍在別人筆下的文字里,距離自己還有些遙遙,沒有直接痛感的話,當走向學生,和他們聊起這個話題的時候,他們林立的小手刺傷了我的眼。舉手的孩子坦言受此“恩遇”。
那個叫露的女孩聽寫錯誤被板子結結實實打過,而另一些出錯的同學卻幸免。
那個叫帆的男孩說自己和女生發生沖突,老師沒有深入調查孰是孰非,就狠狠批評我,而那個女孩卻無恙。
那個叫翔的男孩說他們男孩站成一隊,接受老師的戒尺,別的同學被打手,他的胳膊、腿、臀部被揍過,戒尺都折腰了。
那個叫瑜的男孩說,自己成績考差了,老師先訓斥再教育,口氣表情像寒刃,而另一個考差的女孩卻沒有遭此對待。
……
老師明明是希望學生喜歡自己的,他們一定聽說過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信其道自然就會好好學。可是老師這些表現如何讓學生心生歡喜呢?為什么希望和自己言行差別這么大呢?
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下就能發現,差別待人、刻薄、勢利眼的老師生活不幸福的較多。因為幸福的人有安全感,有安全感才會包容人、理解人。2016年教師生存狀況抽樣調查顯示老師的壓力較大,收入不理想,社會地位感知低下,老師屬于弱勢群體。這是不可繞開的隱痛。
要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真是不容易啊。因為老師帶著被動的隱痛,還有人性的弱點,要面對成長中的學生(他們的是非觀、價值感搖搖晃晃,外界的一點變化就會讓他們心猿意馬起來),此外他們身上帶著家庭教育的諸多暗疾,你不但要教書,還要承擔育人之責。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軟件。硬件可儲備,軟件需開發創造。相較于前者,后者最耗心力。你已經選擇了自己的社會身份,無論被動還是主動,都和教育、學生發生了關聯,要想關聯互動良好,硬件軟件一樣不能少。軟件體現在信息傳遞上。曾有外國心理學家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7%言語+38%語氣+55%表情。
學生評價老師差不多都是從有聲的言語、語氣和無聲的表情入手。而言為心聲,相由心生,全都指向了心。老師要修煉一顆好心。好心一定含有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含有深切的悲憫,敬畏和忍耐,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光點。被好心照臨的學生,容易看到希望,獲得自信,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對惡有一定的免疫力。
這個視頻不可錯過,沒流量也要看。
這個有著四十年教齡的美國老師,修煉了怎樣的一顆好心啊!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擁有這樣一顆好心的教育者。
捧著一顆心來的陶行知當小學校長時,有一天看到一個學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當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里去。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這個學生已經等在門口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了這里,而我卻遲到了。學生驚異地接過糖。
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在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給你。那個同學更驚異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塞到他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那個同學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后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他們畢竟是我的同學啊!
馬德老師在《我愿為你收藏一粒鹽》一文中寫到一個學生拿了閱覽室的一本書,被管理員發現,管理員將學生名字赫然寫到黑板上,以警示其他學生。馬德老師央求管理員給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管理員本著自己的職責和對馬老師的期待,希望馬老師能夠教育學生。
后來他當學生的面真誠告白:同學們,在你們成長的過程中,肯定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比如,也許因一時喜愛而‘拿’了閱覽室的一本書,也許因一時糊涂考試時作了弊……然而你們是否知道,有一些錯誤,你們犯過了,以為像一粒鹽。會永久地溶在歲月中,沒有人注意,也沒有人計較。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這粒鹽,原本并沒有溶化掉,只是有人怕硌疼你們,悄悄地為你們收藏了起來。而我這里,就收藏著這樣一粒。但是,我不想告訴你們,這粒鹽是屬于誰的。我愿意把這粒鹽一直收藏下去,因為,我想用我的永久收藏,來換得這位同學的一輩子不去犯錯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