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在《理解生活》一書中正式引介了“生活方式”(the life style)指的是人
積極主動的天性,從受精細胞開始成長,包括欲望、感覺、記憶和做夢等,
人的每一部分都是以自我整體一致性朝向目標前進。
成長過程中避免不了的困頓與疑惑、生活的壓力和苦惱,這些關于人和生活的大哉問都能從個體心理學獲得清晰的答案,甚至提出生命努力的方向。《理解人性》與《理解生活》是個體心理學愛好者必讀的兩本經典巨作,也是每位心理專業工作者的實用工具書。
人的精神生活取決于他的目標。By 阿德勒
阿德勒出生于奧地利,是一位對后世影響宏大深遠的著名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大師和兒童教育家。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自我啟發之父,他曾接受弗洛伊德邀請出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和學刊編輯,阿德勒早期的研究以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為主,當自卑(inferiority)和補償(compensation)開始成為阿德勒學說的中心思想時,他便與弗洛伊德產生了理念分歧,于1912年創立個體心理學派。
為什么我們需要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即阿德勒在創建個體心理學派之后,第一本出版的著作,其重要性自不在話下。阿德勒致力于兒童心理健康輔導,并進一步推及成人心理教育,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征招入伍擔任軍醫,悲天憫人的胸襟激發他于戰后退伍開始四處講學,并推動兒童輔導診所的設立。
《理解人性》是阿德勒集結的在維也納人民學院每周一回的演講內容,于1918年以德文出版,隨后由參與阿德勒研究工作并場場出席的美國W. B. 沃爾夫(W. B. Wolfe)醫學博士進行英譯,英文版于1927問世,《理解人性》中文簡體版即以英文版為翻譯依據。同一時期也首度出版《理解生活》,兩年后英文版問世。此時阿德勒已遠赴美國,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十年后辭世于蘇格蘭。
個體心理學是歷史上第一個由社會取向中發展出來的心理學系統,強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說人的性格發展深植于社會關系當中;人如果對群體生活適應不良,便可能產生性格偏差或缺失導致生活行為錯誤,從而影響自身或他人的生活質量。
阿德勒認為:“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完全取決于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去理解他們,這是社會關系的基礎”(《理解人性》)。他試圖借由出版《理解人性》一書讓大眾了解四項主旨:
①個體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增進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
②教導人如何辨認自己的錯誤及其影響;
③進而能理解到個人的錯誤行為損人不利己,更影響群體生活;
④個人如何針對生活和諧進行改善。
《理解人性》全書章節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人的行為”包含八章,闡述人類精神生活的發展、各種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行為與性格背后的動機。
第二部分“性格的科學”包含五章,說明不同性格與情感的特征。此書對于性格描寫絲絲入扣,充分展現了人性幽黯細微之處,有時令人莞爾一笑,有時又驚心動魄,仿佛身邊的人就有此性格,長年來自己卻未能察覺。這對于專業咨詢人員進行咨詢方針擬定十分實用,對于一般大眾閱讀亦能產生自我啟發和成長之效力。
阿德勒使用一般成人能懂的口吻,在《理解人性》一書中細膩大膽地揭露人性和心理機轉,解說精神生命由來以及性格的不同特征,將情緒也視為性格的一部分,涵蓋了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并強調兒童教育之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此書在個體心理學歷史中具有特殊關鍵地位,主要是因為阿德勒于《理解人性》書中首度提出“社會感”(gemeinschaftsgefühl)》(或譯為社會興趣、社會情懷)這項貫穿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阿德勒說,人不夠強壯到獨自生活,群體生活是有必要的,因為透過分配勞務可以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合作是群體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由于阿德勒親身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認為戰爭起因于人們缺乏足夠的社會情懷,因此個體心理學致力于提倡培養人的社會情懷,是生活問題之終極解決之道。許多學習者對于社會感的概念感覺模糊難捉摸,翻譯時的譯名版本也層出不窮;事實上,阿德勒提出的社會感與孟子所描述理想社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東方社會流傳已久的儒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社會感便清晰、容易得多。
另一個在《理解人性》中被強調的重要概念是“行為的目的性”(teleology)。人需要適應環境,并對環境做出反應,個體心理學假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想要追求的特定目標,雖然個人可能對于自己的目標選擇不太了解,也可能是模糊的想象目標,然而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表現都朝向一個目標,是種對未來某些情境所做的準備,也像是一出從頭到尾自編自導的戲劇。
阿德勒在此書中再三提及辨識人們如何設定目標的重要性,伴隨著他稍早發表的自卑感及其補償(compensating of the feeling of inferiority)理論,說明目標設定是一種支配他人、勝過他人的傾向,基于幼年時期的不成熟和弱小,再加上來自家庭的影響,孩童很容易有不如人的自卑感,為了彌補自卑感,逐漸產生出被認同的需要,并獲取優越感。孩童也容易錯誤估計自己的自卑程度而建構出錯誤的行為目的,發展出被稱為“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為。
為什么我們要理解生活?
相較于《理解人性》側重于人性心理機轉的精細描述和說理,《理解生活》于1927年首次出版,原名為《生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ving),書中運用大量的臨床實務案例,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其性格,并呈現不同個體上的差異和獨特性,對于如何進行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或教育方針有更清晰的說明,在心理治療和教育領域的實務工作上貢獻宏大而深遠。
阿德勒在《理解生活》一書中正式引介了“生活風格”(the life style)(或譯為生命風格、生活方式)這個概念,指的是人積極主動的天性,從受精細胞開始成長,包括欲望、感覺、記憶和做夢等,人的每一部分都是以自我整體一致性朝向目標前進。
他強調人的獨特性和自主創造性,主張人不會任由過去的經驗決定自己,而能自主地決定如何運用該經驗。在這一點上,個體心理學讓人從過去的宿命論中解脫出來,重新賦權個人。
在原著出版近百年后的今天,經典重譯的此刻,阿德勒心理學對于人生問題所展現的釜底抽薪、解決問題的力道,仍讓我們感到震撼。生活風格既然是由個人的自主決定所塑造,那么結果自然得自行承擔,改變也需從自身做起。
《理解生活》一書中對于使用“早期回憶”(childhood memories)對人的生活風格進行探討,有精彩的解析。阿德勒獨創的早期回憶分析法,是最令人好奇和津津樂道的個體心理學概念,即請來訪者回溯孩童時期的特殊事件,包括當時對該事件的想法和情緒,從回憶中去了解來訪者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從而探索其需求、目標、生活風格和個人特質。
早期記憶就像是探照燈,是阿德勒心理治療技術中用來檢視生活風格的主要工具,照亮生活風格的根源。也由于對于童年早期的重視,阿德勒認為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造福人類,所以他對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深入到了教育學領域,他對于家庭學校教育的論述,至今仍蔚為主流。他倡導兒童教育在家庭和學校的重要性,認為父母擁有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最大優勢,主張父母和教師需懂得生活風格的道理,才能敏銳察覺出兒童早期的錯誤,掌握最佳的修正時機。如果家庭無法提供適當教導,學校教師則成為兒童人格的第二道防線。
在心理治療和教學工作中,經常能印證阿德勒對人性和生活的看法,他認為生活中出問題的人,他們在面對工作、社交和婚戀(或親子家庭)困難時,因為缺乏社會感、不相信這些難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解決,而采用逃避或壓抑、暴力或犯罪等不良方式,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彌補過度夸大的自卑。
從阿德勒的這兩本經典著作中描繪個案心理感受的細致完善和深刻透析,便能看見阿德勒心理學對于人性和生活秉持著完全接納與尊重的態度。阿德勒相信,每一個看似傷害的無理行為,背后都有良善的企圖,想要追求成功的心意,只是受挫太深缺乏勇氣與人合作;若能讓來訪者看見自己犯的錯誤,調整行為背后的目的,改變就有發生的契機。
我實踐阿德勒心理原則于工作和生活多年,對于善用阿德勒學說造成人生巨大翻轉的情形,時有見證并感悟深刻。人生目標若能選擇確切利人利己,成功已經在握,然選擇一個具有社會感的目標則需要勇氣,需要有與人合作的能力。
在《理解人性》與《理解生活》兩本經典書籍中,提供給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和人生面貌的絕佳途徑,閱讀過程中請慢慢體會這位心理學百年大師的真知灼見,愿你我以阿德勒的智慧淬煉心靈,培養樂觀有勇氣的人生風格,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幸福的人生。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