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健/康
關/注/我/們
關愛健康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國際腎臟病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聯盟聯合提議,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3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四確定為世界腎臟日。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對慢性腎臟病的認識,并重視在慢性腎臟病的早期的檢測和預防方面全球的迫切需求。2022年3月10日是第17個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主題是:“吾愛吾腎、知識強腎”。
腎臟的作用
一個健康成年人的腎臟每天要過濾凈化約200升的血液。通過對代謝物和礦物質進行過濾,并連同多余水分將其排泄到體外,腎臟使體液礦物質和血液酸堿度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此外,腎臟還具有控制人體血壓、刺激生產紅細胞以及保持骨骼健康等作用。
遠離腎臟認知誤區
腎病≠腎虛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腰酸、乏力是“腎虛”,也聽說過慢性腎炎、尿毒癥是“腎臟病”。那么,“腎虛”和“腎臟病”中的“腎”是一回事嗎?其實,“腎虛”和“腎臟病”中的“腎”并不是一個概念。“腎虛”中的腎是一種中醫概念,是指中醫學臟腑理論中五臟的“腎”,“腎臟病”中的腎是西醫按照人體解剖學及生理學、病理學定義的那對形似豆子的“腎臟”,兩者并不是一個概念。所以腎虛是指一種不健康的狀態,需要調理,但并不一定能夠做出某種腎臟疾病的西醫學診斷。
身體攝入蛋白質并非多多益善
曾有網友在網上留言:自己曾經以為吃蛋白粉可以養生,于是每天沖一杯蛋白粉喝,沒想到常年累月的高蛋白飲食讓自己查出了慢性腎病。蛋白質確實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里蛋白質代謝產生的各種廢物需要通過腎臟處理經尿液排出,如果我們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就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常年累月我們的腎臟就會不堪重負而出現問題。
小便次數多并非腎不好
首先,我們身體的排尿量和飲水量有關。如果我們一下喝了很多水,肯定會往廁所跑。普通成年人一天排尿10次左右都是正常的。其次,我們的排尿量和天氣也有關。夏天排汗多,身體為了維持體液平衡會減少排尿量。相反,冬季會增加排尿量。
養成護腎生活好習慣
充足飲水
長時間不喝水,尿量就會減少,尿液中攜帶的廢物和毒素的濃度就會增加。臨床常見的腎結石、腎積水等都和長時間不喝水密切相關。充分喝水可稀釋尿液,保護腎臟,有利于充分排出廢物和毒素。《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成人每日飲水1500ml1700ml。尿酸高的患者一天飲水量要在2000ml左右,以促進尿酸排出。
合理攝入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主要存在于雞蛋、牛奶、各種肉類、海鮮以及豆類等食物中,健康人群通過均衡飲食,完全可以滿足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需求,但如果長期高蛋白飲食,因其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含氮物質均從尿液中排出,就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使腎臟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因此大量吃高蛋白食物或盲目補充高蛋白營養品時,會損害腎臟功能。
清淡飲食
飲食攝入的鹽分超出機體所需的大部分都要由腎臟通過尿液排泄出去,經汗液排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如果吃得過咸,腎臟的負擔自然加重。同時,飲食過咸會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會加速腎臟血管硬化,進而誘發腎病。建議普通人每天攝鹽量控制在6克以內,嚴重腎病患者還需要進一步減少攝入量。
定期體檢
很多腎臟疾病在初期都沒有明顯的癥狀,往往不容易發覺,所以定期體檢往往很重要。每年可做腎常規、腎功能、腎臟彩超來評估腎臟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