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行業交流請加私
(長按復制)
IMAKECOFFEE
設計咖啡濾杯和咖啡壺的社長河野先生研究美味咖啡多年,設計了一系列充滿田園風格KONO式咖啡濾杯和原木手柄的咖啡壺,KONO是日本各咖啡專賣店和咖啡專業人士最愛使用的專業咖啡器具,也是眾多喜歡滴濾式咖啡的愛好者追求的產品。
眾所周知,水位下降的速度會影響到咖啡粉顆粒浸泡在水中的時間,所以扇形濾杯是通過加深肋骨的深度即加大排氣效應的方式來改善此因素,這是一種辦法;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改變濾杯的外形以增加水流的集中度,因此圓錐形濾杯就應運而生。
仔細觀察KONO濾杯的肋骨會發現,KONO的肋骨并非是從底部一直延伸至最上端,而是在不到濾杯高度一半位置時停止。這個高度的設計是為了確保在滴水過程中,讓濾紙在吸水后可以緊貼在濾杯壁上,一旦排氣空間受到限制,空氣流動也會受限,這樣一來就會增加咖啡粉顆粒吸水時間。
對于咖啡粉而言,水滴是最好吸收的水量,因為當水滴持續的滴在粉層上時,不會馬上擴散,而且還會因水滴的水量小而更容易讓咖啡粉顆粒吸水,因此針對粉層較深的錐形濾杯,水滴沖煮是絕佳的給水方式。
錐形濾杯雖然可將粉量加以集中,但是水位下降快并不是剛開始進行沖煮時的訴求,因為在咖啡粉顆粒達到目標吸水量之前,會更希望手沖壺滴落的水滴能停留在粉層里越久越好,這樣的要求可以用降低排氣量的方式來進行,簡單的說就是將濾紙吸水后,貼在濾杯壁上減少空氣流動的空間,而KONO底部整齊排列的肋骨,就是在之后的萃取時可以上述訴求的關鍵。
滴滴注水法被叫做精華式萃取法,是因為萃取的是前段高濃度的咖啡
在滴水過程中,表面的咖啡粉顆粒粉層會慢慢隆起,這和之前咖啡粉排氣、推擠是相同道理,當粉層膨脹程度不斷加大,咖啡粉顆粒吸水也會越多,在達到飽和時,水量會在底部慢慢累積,等到累積到一定程度可將空氣擠壓時,小小的萃取水柱就會產生,產生氣壓式萃取。
因此在使用KONO濾杯時,當使用滴滴法產生小水柱時,為了維持氣壓式萃取,此時需給水至水位到達肋骨上部多一點的水量,這樣就可將濾紙緊密貼合咋濾杯壁上,阻止空氣往上流通,產生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因為向上的通道被阻擋,水就只可流向濾紙與肋骨方向,此時,內部水量會持續向下推擠,直至產生氣壓式萃取水柱,一直持續到水量流光為止,因此使用KONO濾杯的關鍵,就是需要使給水量在肋骨以上,這樣才能產生KONO的氣壓式萃取。
被叫做滴滴法是因為沖泡的水流弱,盡量少的破壞咖啡粉層,減少對流,增加浸泡的時間,手沖壺的注水為一滴一滴的狀態。適合用削平式寬口壺嘴和寬口式鶴嘴壺,優點就是大水柱水流柔順,水流的粗細可控程度更高,適合點滴法。
kono濾杯點滴燜蒸法演示
實驗:分段萃取測試之點滴式手沖原理
咖啡豆:耶加雪啡(中淺烘焙)
水溫:88度
研磨:粗研磨(砂糖大小)
方式:手沖
20g咖啡豆粗研磨后以1:12粉水比,用水滴、細水流以及粗水流三階段,耗時4~5分鐘產出一杯240cc的咖啡方式
第一測:沒有拍照,畫了個圖來表示
杯測結果:前兩杯集合了甘甜,果酸甜,酵香味;后兩杯花香和柑桔香,層次很分明。測完第一感覺就是中度烘焙的產物會易熔于水,淺度烘焙的產物相對難熔于水。
第二測:測試低水粉比和拉長萃取時間對分段的影響
操作:注水讓它剛好注滿一杯,斷水,然后靜置至60秒,再到下一杯,如此操作至第4杯完。也就是每杯包含注水和悶蒸用時60秒。
杯測結果:4杯都有甘甜,果酸甜,酵香味,杯1和2最強,杯3和4稍弱。花果香氣只在杯4有一點。
這個結果很驚訝,第一測里的后兩杯已經沒有前兩杯的味道,但在第二測里又出現了,該出現花果香反倒沒有了。
如果沒問題的話,那就可以這樣總結:
影響萃取的因素:中度烘焙產物---加長萃取時間,淺度烘焙產物---提高沖煮水粉比(水越多濃度越低,咖啡里的低分子量物質越容易出來)
第三測:操作方法同第二測,區別是在杯3開始大水流,提高濾杯中的水量。
杯測結果:果然和預期一樣,杯4又出現了明亮的花果香。
這里突然想起日本的點滴手沖法。在干粉上一直滴滴滴,滴好長時間然后快速大水流收尾。可能就是為了用長時間的點滴,在低水粉比的環境下不出雜味的同時讓烘焙中后段的香味盡量萃出,之后再用高水粉比萃出前段的花果香。(
這里突然想起日本的點滴手沖法。在干粉上一直滴滴滴,滴好長時間然后快速大水流收尾。可能就是為了用長時間的點滴,在低水粉比的環境下不出雜味的同時讓烘焙中后段的香味盡量萃出,之后再用高水粉比萃出前段的花果香。(實驗來源:@咖啡人陸先森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