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1:醒來后搓臉
人的喜怒哀樂,首先從面部展現。人年紀大了,面部狀態也能反映健康狀況。有研究顯示,人的臉部肌肉只有20%能得到活動,而老年人活動和表情都比年輕人要少,因此很多養生專家都建議老年人要多搓臉。
動作要點:
將兩手手掌指尖相對放在前額,從中線向兩邊單方向推搓,每天30~50下。
專家解讀:
搓臉能促進人手部和臉部的血液循環,可以清醒神志,延緩“抬頭紋”的出現,早上醒來后操作更好。
此外,搓臉還能刺激一些穴位,增強我們對外界和自身的感知。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的活動和表情都比年輕人要少,因此很多養生專家都建議老年人要多搓臉。
動作2:刷牙時提肛
提肛最早記載于馬王堆出土的醫書《天下至道談》中,后來不斷被發揚光大,據說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就是靠提肛大法活到了89歲。到了現代,也有科學研究表明:提肛具有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的雙重作用。
動作要點:
用力收縮前陰和肛門(即提肛的同時、連同會陰一起上升,像忍大便、小便一樣,將肛門和會陰部向上提),稍微憋一會兒,然后放松,接著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復進行。
專家解讀:
“提肛”(又叫回春術)有利于疏通肛門附近的三條經脈(督脈、任脈和沖脈),有調理臟腑的的功能,還可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并能補益肺氣、腎氣。所以通過提肛運動,就可以達到補腎養身、增強體質、養護生殖功能、延年益壽的目的。
動作3:飯后叩齒
漢代醫學典籍《養生方》:“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
民間有諺語形容叩齒的功效:“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唐代名醫孫思邈也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
動作要點:
飯后休息時,全身放松,嘴唇微閉,舌頭向上抵住,先叩臼齒(即后槽牙),再叩門齒(即門牙),各36下,反復3次,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叩齒無需張開嘴唇)
叩齒力度根據牙齒健康狀況而定,不疼為宜。
專家解讀:
中醫上講腎主骨,牙齒也是骨頭的一部分。因此叩齒不僅有利于牙齒堅固,也能起到強腎的作用。在做叩齒的時候,最好同時做咽津法,既健脾又調胃。
動作4:不定時伸懶腰
“常伸懶腰乃古訓,消疲養血又養心”。無論是一覺醒來,還是疲憊困倦時,人們都習慣伸個懶腰。這個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卻是一種拉伸肌肉、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的自我保健方法,能隨時隨地清空疲憊感,讓自己滿血復活。
動作要點:
雙腿分開與肩同寬,把雙臂緩緩伸到頭頂上方,雙手交叉,伸個懶腰,雙手緩慢從身體兩側放下。整套動作包括:包括伸直頸部、抬高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等。
注:腰椎有問題的朋友們請勿大幅度伸懶腰!
專家解讀:
伸懶腰是一種伸展腰部、活動筋骨、放松脊柱的自我鍛煉方法。而且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于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由于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給大腦,使人頓時感到清醒舒適。
動作5:久坐后踮腳
踮腳跟在古代就早已被運用,具有800年悠久歷史的導引養生術八段錦,其最后一勢動作名為“背后七顛百病消”。這個動作正是通過顛腳跟的方式,刺激腎經系統,誘發全身震蕩,柔和地按摩五臟六腑,從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
● 動作要點
專家解讀:
按中醫理論,從腳趾、腳跟到小腿、大腿內側有三條經絡:脾經、肝經和腎經,稱作足三陰經。常墊腳可以刺激足三陰經,使體內的氣血向上運行,進而溫補內臟,激發中氣,調和氣血。
動作6:疲勞時運目
《靈樞·大惑論》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眼睛的功能與臟腑經絡的關系非常密切,它是人體精氣神的綜合反映。
動作要點:
口眼輕閉,運轉眼球,先按順時針方向,后按逆時針方向輪轉10次。繼而睜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復四五次;
專家解讀:
運目法可以促使淚腺分泌更多淚液,潤滑眼球;可以放松緊繃的肌肉,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視功能。對于老人來說,可防止老花眼,讓自己耳聰目明。
需要注意的是:轉動不要太快,尤其是高度近視或眼疾患者,有視網膜脫落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