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原創作品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系授權。
宇宙誕生約10000分之一秒(10的負4次方秒)后,原來只有基本粒子飛來飛去的宇宙出現了重大變化。這時候的宇宙由于膨脹變大,溫度下降到一萬億度,原來在宇宙中飛來飛去的基本粒子“夸克”開始互相結合,在強相互作用力的影響下,結合在一起,宇宙在誕生后,第一次產生了由夸克組成的“質子”和“中子”。
我們知道一個質子其實就是一個氫原子核,這意味著宇宙最早生成的元素是“氫”。不過這時候的氫原子核周圍還沒有電子圍繞,只是一個氫原子核,還不是氫原子。
氫是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一號元素,原子序列號為1,是最輕的元素。宇宙中剛誕生物質的時候,宇宙里只有氫元素,沒有元素周期表上的其它元素。
宇宙誕生3分鐘后,宇宙的溫度下降到10 億度,這時候開始生成氫以外的其它元素,宇宙里開始了合成元素的核聚變。
核聚變反應是原子核和其它原子核,還有原子核里包含的質子和中子互相發生碰撞和結合的一種反應。在這時候的的宇宙里飛來飛去的質子和中子互相結合成原子核,原子核再與其它原子核結合成更大的原子核,形成新的元素。
宇宙誕生20分鐘后,核聚變反應結束,發生核聚變反應必須的條件是超高的溫度和超高的壓力密度,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荷,原子核之間是互相排斥的,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中的溫度持續下降,原子核間的斥力阻止了原子核的碰撞,已經滿足不了核聚變的條件了,所以核聚變停止了。
這時候的宇宙除了氫元素外,已經有了氦元素,氦元素原子序列號2。還有極少數的鋰元素出現,鋰元素原子序列號3。在宇宙誕生后的3億年間,宇宙中只有:氫、氦、鋰三種元素存在。
宇宙誕生后,通過核聚變反應誕生出氫原子核后,宇宙的溫度仍然太高,原子核和電子只能獨立在宇宙空間里飛來飛去,而不能形成 原子。到了宇宙誕生38萬年后,宇宙的溫度隨著宇宙的膨脹,空間的擴大,已經下降到3000度左右。
溫度的下降意味著在宇宙空間飛行的原子核和電子的速度減慢,原子核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于是速度變慢的電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被原子核俘獲,開始圍繞原子核運動,原子誕生了。
這時候宇宙發生了另一個重大變化:原來不透明的宇宙變成了透明的宇宙。
在原子誕生之前,光子(電子)在宇宙中飛行時總要碰撞到其它光子,所以光不可能直線飛行。就像在濃霧里一樣:光在濃霧里飛行總能被霧里大量的小水滴阻擋,光在宇宙誕生后的38億年里,就像飛行在濃霧里一樣。
原子誕生后,宇宙中飛來飛去的電子被原子核俘獲,光才可以直線飛行,就像霧散天晴,宇宙這時候才變的透明,被稱為“宇宙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