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許多名川大山,但陜西的秦嶺和渭河最為重要和獨特。
先說秦嶺。中國許多山雖然有名,但大多數山假如從不存在,對中國也沒什么,可是假如沒有秦嶺,中國將不成其為中國。
巍巍大秦嶺
沒有南北之分?
地理學家認為秦嶺和淮河把中國分成南方與北方,但站在淮河邊上,你很難看出兩岸景觀有南北之分,因為淮河作為分界線是中國南北過渡帶之間的一條虛擬線(就分界而言,可以認為淮河只不過是秦嶺的延長線而已,有沒有淮河,對分界影響不大,但對表述有意義),但秦嶺就不同了。
秦嶺淮河一線
在中國的中心和中部,秦嶺這座大山東西這么一橫,山南山北的景觀就驟然變了。其實南北景觀的分界,并不是從秦嶺山頂的脊線開始的,因為高山能使氣溫降低,因此北方的植被等景觀在秦嶺南坡的某一海拔高度就開始出現了。
中國南北分界嶺
因此有的地理學家主張中國的南北分界線不應劃在秦嶺的山脊上,而應劃在秦嶺南坡的某一自然帶上,當然這是地理學家之間爭論的事,作為非專業者,籠統地把秦嶺看作南北分界線也就可以了。
蘭大教授2010年提出的南北分界帶
陜西的迥然不同
秦嶺的主體在陜西。陜西的自然環境可以由秦嶺為界劃為三大區域。秦嶺以南為陜南,秦嶺北面是由渭河沖積而成的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再向北,是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陜北。
關中平原麥收場景
陜北黃土高坡
秦嶺東西橫亙,擋住了由東南往西北從太平洋吹來的季風帶來的水汽,使秦嶺以北氣候干旱,黃塵飛揚,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觀,而秦嶺以南則降雨豐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
陜南水鄉油菜花開
四川盆地可能被填平?
黃土高原給人以蒼涼和貧瘠的感覺,但秦嶺以南的漢中和四川盆地則完全享受著秦嶺的庇護和恩惠,是秦嶺擋住了北方頻頻南下的寒流,造就了漢中盆地和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的富裕。
富饒的四川盆地
據氣象學家林之光研究:在冬季,每當來自北方的強冷空氣把霜凍區一直推進到位于熱帶南海之濱的廣東時,由于秦嶺的屏蔽,遠在廣東之北800多公里的四川盆地竟可以無霜無凍,因此秦嶺使四川盆地成了一個遠離霜凍之害的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這就是秦嶺的貢獻。
冬季依然綠意盎然的四川盆地
假如沒有秦嶺,黃土高原將南擴,四川盆地將被黃土所填滿;假如沒有秦嶺,就沒有天府之國——四川。
兵馬俑為啥伸出一只腳?
如果僅從自然環境的完整性和文化的統一性,尤其是從行政管理的效率考慮,陜西與四川的省界以秦嶺的山脊為界,最為合理,但歷代統治者偏偏讓陜西的南界跨過秦嶺,把自然和文化性質屬于南方的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劃歸陜西。如果說陜西的版圖像一個跪射的兵馬俑,那么陜南的漢中就像是兵馬俑伸進四川的一只腳。
六旬老人剪出的陜西地圖版兵馬俑
這只腳很有說法,它體現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劃分行政區劃的一個重要原則:用犬牙交錯的邊界防止地方割據和獨立。四川盆地四周大山圍合,盆地內土地膏腴、資源豐富,極易脫離中央而獨立,自古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之說。
如果以秦嶺山脊為界劃分陜西與四川的邊界,無疑有助于蜀的割據,因此歷代的統治者都要跨過秦嶺,讓陜西向四川伸進一只腳。盡管越過秦嶺,管理秦嶺之南的漢中,行政成本很高,但統治者也不愿把它交給蜀來管理。
諸葛亮隆中對謀劃蜀國
統治者出于控制蜀的意愿將陜西的省界推到了秦嶺之南。但這一舉措客觀上造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陜西一省之內包容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兩種不同的景色。
差異造就豐富多彩
同樣是河流,秦嶺之南的漢江因兩岸植被繁茂,土地侵蝕弱,泥沙含量小,因此水碧若玉,裝入瓶中,可直接做礦泉水飲用,因此南水北調要調漢江的水去北京,這一帶已成為北京的水源區。而秦嶺之北的渭河卻濁流滾滾,勝似黃河,這是秦嶺南北河的差異。
漢江山水
秦嶺南北的動物差異更大。秦嶺之南,有專吃竹葉的大熊貓、有離不開水田的珍稀鳥類朱、還有羚牛和金絲猴,而秦嶺之北,卻見不到這些動物的蹤影。
秦嶺佛坪偶遇熊貓
108國道佛坪段羚牛出山散心
陜南洋縣稻田,朱鹮與人和睦相處
陜南多茶園、橘園、稻田,而陜北則多蘋果園、棗園、麥田……人們所說的中國人的南北差異:譬如在飲食上南稻北麥、在交通上南船北馬等現象的確在秦嶺南北存在。
陜南金色稻田
因此,中國之內沒有哪個省能像陜西那樣集南北景觀于一身。在中國,你想體會南方與北方的不同、看南方與北方景觀的差異,那么到陜西去,更具體地說,穿越秦嶺去。
作者 | 單之薔
摘自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6月號,略有調整
圖片 | 烏江河蚌、藍風的博客、張韜、海山、秦嶺阿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