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媽可能已為子女準備了完善的學業計劃,但有沒有想過發展健全的心靈呢?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不少孩子問題,很多時責任都是爸媽在子女小時候沒有作合適的價值觀教育,又或以錯誤的教育方式傷害子女的心靈。育有6名子女的美國心理學家Mike Leary認為,不少家長都忽視自己的言行或會對子女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其中有很多是屬于好心做壞事。如果爸媽們未能及時察覺,分分鐘會影響子女心理發育,甚至更可能釀成悲劇。
他歸納出以下15個爸媽常見錯誤,每一個都有機會令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留下不好的回憶印記:
1.給予子女太多選擇
不少爸媽認為給孩子無限的選擇對他最好。但在現實環境中,太多選擇反而會令子女感到不知所措。
2.給予子女過多的嘉獎
常見于家長以嘉獎為條件要求子女完成某件事情。Mike Leary認為過多的嘉獎會令子女對事情過后的回報上癮,他們將漸漸變得功利,只會為回報而勞力。
3.試圖令子女快樂
子女要學習如何活得快樂,而非由父母主動(強迫)令他們「快樂」。
4.溺愛子女
如果長家長期溺愛子女,給他們買喜歡的玩具,有機會令子女多以滿足物欲來獲取快樂,他們成長后容易對一切欲求不滿,甚至會出現「強迫購物」的問題。
5.令子女長期忙碌
不少家長常為子女安排課外活動或補習班,并相信這些活動能令他們沒有時間「行差踏錯」。不過家長忘記了孩子也是人,終究也有筋疲力盡的一天,一旦受壓過大,后續的反彈可能會破壞親子關系。
6.認為「醒目」就是一切
不難發現有不少家長會將「為求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傳給子女,教導他們「走精面」比其他美德更為重要。接受這些價值觀的子女日后成長會變得妄自尊大,目空他人,這對子女日后的人際關系發展有不良的影響。
7.對性話題諱莫如深
不少家長害怕談論性,甚至認為不討論會對他們的成長更好。但長期壓抑話題反而會令子女更好奇,有可能犯下相關的錯誤。
8.放大子女的錯誤來批評
抱著「令他們更好」的心態來監管子女的行為未可厚非。但若吹毛求疵,一旦發現子女錯誤便馬上苛責的話,只會令子女承受更加大的壓力,極端情況下,這些壓力可能會令子女有自殘的心態。
9.用威脅、嘲諷、漠視的手法來響應子女
永遠不要認為你的子女會明白你用心良苦,子女在這些冷嘲熱諷又或在時刻飽受言語威脅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日后也會以這套方式對待身邊人。
10.不讓孩子「沉悶」
家長經常誤以為孩子生活要經常保持精采,其實適當的「沉悶」反而有助他們激發自行學習排憂解悶的創意。
11.不讓子女經歷后果
如孩子犯下偷竊等錯誤時,應讓他們學習承擔后果,為他們開脫不會令你得到孩子的尊重,只會助長他們僥幸的心態。
12.不讓子女經歷危險
Mike認為外國森林幼兒園與普通幼兒園長大的孩子最大的分別是:前者更懂得分辨行為安全與否,在溫室長大的孩子沒法經歷危險只會令他們百害而無一利。
13.不在臨瞓前與子女談話
與孩子臨瞓前的閑話家常有助令他們感受到被愛與關懷,也更有助鞏固親子關系
14.過早要求子女不食奶嘴
爸媽們都知道食奶嘴是子女應對不安感的方法,卻誤以為不食便不會產生不安感。這反而會令孩子心中的不安感無法被釋放,從而對他們日后心理發展有不良影響。
15.體罰5歲以上的子女
家長總認為即使體罰,也是基于「愛之深,責之切」。但絕大多數的孩子只會接收到當中的暴力與憤怒,家長的行為只會孕育一個以暴易暴的孩子出來。
Mike續表示若爸媽要為子女建立健全的價值觀,首先要分清楚「動機」與「動作」,因為兩者在子女眼中是兩項不同的行為,即使家長的動機是出于愛護子女,但若方法錯誤,仍會令子女產生錯誤的負面情感。
更多心理健康資訊??梢躁P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哦:nfyy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