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杰主演短片《下一個十年,你會在哪里》近日上線,引發多年齡層觀眾共鳴。短片發問:人生只剩22k(天),下一個十年,你要在哪里?你會在哪里?我們都在算計著月薪怎樣才夠22K,卻從沒計算余下的22K日子里,到底要做什么事。
有沒有規劃,會在工作3-5年拉開差距。
從個人奮斗的節點上看,一個人真正的有效奮斗時間段也就30年,但最重要的也是前10年。工作1-2年,職業初始期,有規劃的人早早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而另一些只能選擇“先就業再擇業”。這個時期走了彎路做多也只是損失1年工資而已。工作3-5年,差距明顯期,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這幾年中開始并不斷加深的,有些人會在這個時期走上主管或者中層經理的位子,而從一開始就在用頻繁跳槽來尋找人生方向的人已經不知不覺間損失掉了3年工資了。工作5-10年,兩級分化并最終定型,那些沒有規劃的人在經歷了從未停止的迷茫后,一般對工作和生活也麻木,這個時候損失的就已經是無數機會成本了。
高收入都是規劃出來的。
你怎么也不會想到支撐一個90后女孩拿到年薪100萬的動力,是電腦邊上的一張便利貼:今年目標2000萬,一個月168萬,一天7.8萬;一天拜訪7個客戶,一個月154個;一年1848個;每個客戶一天至少聊天30分鐘。當然職業規劃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目標的確定。所謂的規劃,不單純是一年專員,三年主管,五年經理這樣的晉升路徑,而是清楚自己職業興趣“喜歡做什么”,職業能力“能夠做什么”,職業性格“適合做什么”,職業價值觀“最看重什么”等等。沒有這些,就別怪你工作5年后拿的還是應屆生工資。
香草君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大名鼎鼎的SWOT分析。
什么是SWOT分析?SWOT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
優勢S (Strength)
劣勢W (Weakness)
機會O (Opportunity)
威脅T (Threat)
所謂SWOT分析,是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帶有一定決策性的結論。
認真細致地對自己進行SWOT分析,你會明確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你的職業規劃中的機會和威脅所在。
SWOT分析可以分以下四步來進行:
1 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你可以在一張A4紙正面列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包括性格、技能、學習經歷等,例如:
-你做事細心、為人謙和。
-你的溝通能力非常強。
-你是留美生物博士。
在紙的反面,列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例如:
-你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
-你的性格過于內向。
-你不喜歡壓力過大的工作環境。
排出你最強的五項優點和最大的五項缺點,這樣你就可以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明確的了解。當然,你也可以讓你的父母、朋友等熟悉你的人為你做分析,這樣會更加全面和客觀。
2 進行行業分析和職業研究
根據自己的優、缺點,選擇一兩個你感興趣的行業和職業進行分析,研究整個行業所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它們會影響到你的第一份工作和今后的職業發展。如果公司一直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那么這個公司能提供的機會將非常有限。相反,充滿積極外界因素的行業及職業前景就廣闊得多。
選擇有發展前景的行業,而不是選擇夕陽產業。另外,選擇自己喜歡并且有“錢途”和“前途”的職業。
3 為自己制訂3-5年規劃
列出你3-5年最希望實現的目標,如職位、薪水、技能等,通過這些目標來激勵自己努力提升工作技能,逐步向目標靠攏。無論你希望自己達到什么目標,都應該通過3-5年的工作讓自己成為所在行業內“專家”級別的人物。
4 制訂行動計劃
提綱式地列出一份今后3-5年的職業行動計劃,擬出每一目標的行動計劃,并且詳細地寫明為了實現每一目標,你要做的每一件事,何時完成這些事。如果你覺得需要一些外界幫助,列出你需要何種幫助,以及如何獲取這種幫助。
也就是說把長期目標化解為短期目標,把難度大的事情化為難度小的事情去做,只有腳踏實地地積累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規劃和目標。
個人的SWOT分析只是職業規劃的第一步,它能幫助我們明確自身的優劣勢,并思考未來的行動方向。
公司作為職業生涯發展的一個關鍵平臺,與選擇職業是同等重要的。
一般情況,判斷公司優劣有幾種:
1)公司規模大。譬如在許多年輕人看來,跨國公司就比私人公司要好一些。
2)公司福利待遇好。大公司常常能夠提供更高的福利待遇,那些在紐約股票市場和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掛牌上市的公司還提供股票和分紅計劃。
3) 公司在行業的地位。該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在行業處于前幾名,那些排名靠前的公司對于求職者來說更具吸引力。
這些是我們通常覺得優秀的公司,然而剛畢業的你可能不懂,真正的好公司是具有很強針對性的,需要根據你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追求的不同階段而應有所區別。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如果我的職業選擇是成為一名高級職業經理,那么外企的工作經歷會更公平,更有利于提升職場地位。因為大公司復雜的組織運作能幫助你了解種種職場游戲規則。但是,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獨立創業者,那么外企可能成為一種障礙,在一種成熟的企業文化下容易養成一種按部就班的行事風格,過分職業化有時也會逐漸消磨個人的創造性,過分官僚化和組織結構的多層化會讓人沉湎于公司內部政治中不能自拔。
所以,建議:要經過多方分析后再決定最合適自己的公司,充分考慮個性、景氣循環、產業前景等因素。
我有個同學,個性積極富有冒險精神的人,當初他考慮小公司或高風險高機會的公司,但是對于個性穩健型的人另一個同學,擇以大公司優先,大公司即便在景氣不好時,也較為沉穩。而小企業就會相對更敏感,像人力與福利就容易緊縮。但景氣好了,小企業比大企業更有彈性和機會獲得大步增長。
如果這個產業已經走下坡路,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算你再努力,也只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要開創新局面將事倍功半。
因此,判斷公司優劣的針對性很強,應該更多地從內在需要出發,而不是公司外在的規模和形態,以下是另外幾種價值取向:
與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否相互匹配,能否有利地提升個人的職業地位。
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個人發展機會。
公司文化氣氛是否與個性相吻合。
綜合以上價值取向,或許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判斷一個公司的好壞,其標準是個人的工作價值觀、公司的價值觀、公司發展現況、企業文化等相互構成之交集的多少。
一定要記得,從來沒有一種工作叫錢多、事少、離家近。
所以,別被 “離家近穩定好”框住,大城市能給的是最貴的機會成本。
以前一個做生意的客戶跟我講過:
他也不是學校畢業第一天就做老總的。剛開始做銷售的時候,他只是馬路上的基層銷售人員。只要太陽還沒有下山,他就一定在外面跑客戶,找商機,做事情。等太陽下山了,客戶也下班了,他就會回辦公室做兩件事:第一,把一天跑下來的東西做一個總結;第二,把明天要去拜訪的客戶的資料再做個總結。常常是一抬頭,已經凌晨兩點了,這才忽然想起好像還沒吃晚飯,或者是好久沒上廁所。起初進貨那幾年,他要來回跑好幾個千里之外的城市,來回比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一個,如果只為了圖省事,完全找一個近一點打發掉,但這樣只會把自己堵死。
當然,單純的說去大城市或固守一隅哪一個就完美,沒有。
我只是建議大學畢業之初,去機會更多、平臺更大的大城市發展,一方面激烈的體制會激發你的潛能,另一方面,較大的成長平臺、成熟的培訓體系、更寬廣的視野,讓你更容易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更高的職業高度。而二三線城市,無論是地域限制、薪資水平、平臺機會,是遠遠不及的。
每種自由,都有代價;每種選擇,都有成本。機會成本,讓我們明白,被我們忽略的,可能才是最貴的;沉沒成本,是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要修煉的斷舍離;邊際成本,讓我們清楚,是死在了現在,還是活在未來。三個成本合起來,就是我們這一生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