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倭化是一個社會學術語,社會學家高夫曼(E.Goffman)指出當我們將自己看作“正常人”,而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時就是在倭化他人。倭化他人的特點在于,一旦我們將他人視為另類,我們就無禮遇、信任他們的責任,就可隨心所欲的、甚至粗暴的對待他們而不受良心的自責。通俗地說就是以他人是另類為由,肆無忌憚的向其潑臟水或者進行歧視。
最近的中學生網絡生活調查顯示,網絡生活中存在較為普遍的語言文明問題,如,“在網絡游戲中,有42.9%的中學生會說臟話;16.19%的中學生表示說臟話已成為一種習慣”。調查只揭示了網絡語言中講臟話這一個方面的問題,事實上,青少年網絡語言當中還存在其他諸多問題,如簡陋化、淺薄化、流俗化、“搞怪化”、下流化和暴力化等。這種去嚴肅化、去雅致化、去積極價值化的現象,本文將之統稱為網絡語言“倭化”。本文擬揭示青少年網絡語言倭化問題的實質,分析其后果,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教育上應對這一問題的可能方法。
一、網絡語言倭化:語言的降格與異化
(一)倭化成為漢語網絡語言的一種流行病
本文的“倭化”,指一種不健全的形象。“倭”在古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其中一種含義是矮、丑(見《辭源》“倭傀”詞條,“倭”指又矮又丑),用來指代這種形象的人?!百粱币辉~在已有的文獻中曾被用來翻譯戈夫曼(E.Goffman)的社會學術語stigmatize,意為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本文的“倭化”不是指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指自身成為“不是真正的人”,表示健全人格形象的喪失。
網絡語言是人在虛擬空間的主要存在形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半數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由此可見,網絡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普及率相當高的生活方式。而在網絡這一虛擬的空間中,人(網民)的存在方式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符號形式的化身,“我的網絡化身不是生物性、出身和社會環境的必然產物,而是一個具有很強操作性的、完全非物質的智力創造”。進行“智力創造”的主體是“身體退隱”的,所有的創造和交流都運用符號進行。而在網絡符號中,網絡語言可以說是網絡空間中最常規的信息接收、傳播、交流和對話的工具,網絡生活的展開大多數情況下通過語言完成。
網絡生活經驗與調查表明,網絡語言存在著普遍的倭化現象,成為漢語網絡語言的明顯表征和發展趨勢。人民網《輿情報告:2015上半年網絡流行語分析》給出的調查顯示,2015年熱度較高網絡流行語前十名如下:“顏值”“逗比”“也是醉了”“約嗎”“日了狗了”“我想靜靜”“CP”“什么鬼”“小鮮肉”“單身狗”。另外,如“屌絲”“裝逼”“臥槽”等語詞更已成為多年來網絡中的“日常用語”,廣泛出現在微博、微信、論壇和貼吧等青少年網民尤為集中的地方,甚至有向現實生活中的主流媒體擴散的傾向。
不難發現,這些網絡常用語言充斥著簡單而鄙陋的意思傳達、淺薄流俗的主題內涵乃至污穢暴力的情緒宣泄,使美麗的漢語失去了表達的嚴肅和雅致,充斥著低俗粗鄙的價值觀與表達方式,背離了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結晶與載體的基本功能。網絡語言的這種去嚴肅化、去雅致化、去積極價值化現象,正是語言倭化在虛擬空間肆虐的表現。
(二)網絡語言倭化的實質:語言的降格與異化
中西古典文化都非常重視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精致高雅和內涵上的積極價值??鬃釉虒Э柞帯安粚W詩,無以言”(《論語·季氏》),意思是不好好研讀《詩經》就會連話也不會說。不學《詩經》當然還可以正常說話,但孔子的意思是,不學《詩經》,沒有積累起豐富、雅致的詞匯,沒有從中體會到無邪的情感、與人相處的道理和是非善惡觀念,就無法恰如其分地說好待人接物、立身處世的語言。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一切優良語言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造,都需要此前語言文化的積累和沉淀作為前提素材,如果當代人沒有習得這些前提素材,就會造成語言文化溝通的障礙,進而阻礙語言文化的發展。
古希臘語邏各斯(λογοσ)的本義是“說”,指說話、言語、演講、詞等,以及包含在這些語言形式中的道理、思想、理性。根據葉秀山先生的研究,古希臘的邏各斯“主要是指‘客觀’性的‘道理’,而不是‘主觀’性的‘觀念’。在古代希臘,前者為‘真理’,后者為‘意見’”。語言是道理、理性的表達,凡是說出來的語言,都應該是有道理的、有理性的,而不應是主觀意見的宣泄。由此可見,古希臘時代非常注重語言的理性內涵,認為作為理性表達的語言應當具備崇高的規格、精雅的形式和關涉有價值生活的內涵。語言不只是“說”,還是行為,是靈魂中理性的顯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認為“生活與欲求受感情宰制”的人是未能“合于邏各斯”的人。
反觀當下的網絡語言倭化現象,要么是對典雅語言的遺忘,要么是對其施以嘲諷式的歪曲;而更為普遍的情況則是以爆發快、流傳廣、周期短為主要特征的網絡流行語席卷網絡,占據網民的交流、對話和閱讀空間,使其成為日常交流的“前提素材”。典雅精致的語言文化精髓變得少人問津,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各種粗俗俚語、下流“段子”紛紛登堂入室,變身為語言文化的“正統”。少數堅守語言文化高地、潔身自好的人在網絡語言倭化的大潮中被淹沒。在“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網絡語言倭化奇觀背后,是古典語言文化的喪失,是語言邏各斯的跌落。由此可見,網絡語言倭化現象的實質是語言的降格與異化。
二、意義貧乏:語言背后的思想、情感與生活
(一)思想的貧瘠與情感的淺薄
網絡語言倭化所造成的后果絕不僅僅限于語言文化方面。正如邏各斯一詞的雙重含義“說”和“道理”“真理”的對應性所揭示的那樣,語言承載著思想,是思想的表達,語言和思想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古人用或優美或壯麗或激越或哀婉的語言表達悲歡離合,當下倭化的網絡語言用或粗俗或下流或淺薄或怪異的詞句宣泄嬉笑怒罵。網絡語言倭化毀壞了語言的形式美,也毀壞了語言形式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與深刻情感。失去了思想承載的語言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也如同失去了靈魂的肉體,沒有了意義的歸宿和內在的魅力。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在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還未曾習得豐富、高雅、深刻的語言用以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時候,倭化的網絡語言大范圍乃至深層次地進入他們的語言詞匯系統,成為他們表達所思所想與情感體驗的工具;倭化的網絡語言通過形式影響思想和情感內容,導致思想的貧瘠和情感的淺薄,他們將不再需要調動豐富深刻的語言來表達相應的思想情感;即便偶爾產生這樣的需要,也因無法訴諸精確傳神的語言表達而被迫放棄。倭化的網絡語言與貧瘠淺薄的思想情感“相輔相成”,共同拉扯著人走向智識與情感的萎縮和倭化。
從網絡語言的變化來看,諸多使用倭化的網絡語言的人或許也在無意識中感受到它們的有限性。思想的貧瘠和情感的淺薄并不消解人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欲望或需要,那么,在倭化的網絡語言無法滿足不斷涌現的表達欲望時,無法訴諸美好語言形式的網民找到了似乎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不斷尋找或制造新的倭化網絡語言。以語言形式的不斷“創新”來彌補思想情感內涵的貧瘠淺薄,似乎是網絡語言倭化情境下唯一的出路?!傲餍形幕闹匾卣髟谟谛问接肋h高于內容,其生命力的維持不在于對意義的求索,而在于形式的不斷變更,并以形式的變化來取代其意義貧乏的先天不足?!币虼宋覀兛吹?,網絡中的各種流行語總是“日新月異”,看似一片繁榮景象,而形式繁榮的背后正是內涵的慘淡。
(二)生活意義的貧乏
網絡語言倭化最嚴重的后果,是包括語言文化自身的降格異化和網絡生活中思想情感的貧瘠淺薄在內的整個網絡生活意義的貧乏。生活意義是人存在價值的歸結,是人生活的終極目的所在,豐富、高尚、深刻的生活意義是人應有的目的追求與價值的實現?!白鋈司褪怯幸饬x地生活,而有意義的生活就是去做那樣的人?!比酥挥袑⒆约鹤龀筛挥猩钜饬x“那樣”的人,才是人之為人的實現,質言之,這樣才是真正的人。
意義從何而來?杜威說:“語言是撫育一切意義的母親?!边@個論斷稍顯夸張,卻突出了語言對于意義而言的重要性。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他的存在是意義的感受與尋找的在者。倭化的網絡語言能夠撫育出什么樣的生活意義呢?又會為什么樣的精神提供棲居之所呢?一種健全而美麗的語言方能撫育出善良、豐富、高貴的生活意義,方能為富含詩意的精神提供棲居之所。倭化的網絡語言只能摧殘生活意義導致“歪瓜裂棗”的產生,同樣也只能為侏儒般的精神提供委身之所。
不獨如此。倭化的網絡語言所代表的整個網絡生活世界也在驅逐生活意義。在追逐新鮮、刺激和快感的網絡生活世界,意義不再是一個有分量的詞匯,身處其中的人越來越難以在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景象中發現生活的價值和意義?!耙驗樯钜饬x已經被現代各種令人無法割愛的物質、速度和快感消解了,沒有什么東西需要情感的投入,沒有什么事情需要忘我,而沒有能夠忘我的事情就不會有生活意義,所以生活意義不再在場,永不到來的戈多就是失去了的生活意義。”這種現代社會的意義失落被網絡時代推到了極致。可能的反駁是,網絡生活中的諸多“精彩”同樣需要情感的投入,同樣讓人忘我,因而意義同樣在場。然而,種種制造出來的意義幻象,正如等待的“戈多”一樣,只是虛假的自我慰藉而已,猶如柏拉圖所鄙棄的繪畫作品,給人一種真實事物的假象,事實上卻是對真實事物理念的遮蔽乃至毀壞?!案甓唷庇啦坏絹?,生活意義貧乏乃至無處可尋,人之為人的生活價值闕如。由于其意義的貧乏,網絡生活中的人與倭化的網絡語言產生了一種同構的相似性,即人的倭化。失落了生活意義、僅剩生理存在的人不再是真正的人?;蛘哒f,喪失了人之為人的德性能力、美好追求,人性光輝全面褪色變得晦暗丑陋的人已經淪為倭化的人。
三、歸因:時代癥候與網絡媒介
(一)平庸的現代人
網絡語言倭化所揭示的人的整個生活意義的貧乏,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是一種時代癥候,要歸因于現代社會所生產制造的平庸的人?,F代社會就像一臺巨大的機器,運用技術的發達來對人進行全方位的規訓,使人成為滿足社會高速高效運轉所需要的零件。這樣的人是標準化生產的產品,不僅外在的生活程序固定,與生俱來的崇高理想與偉大品質也被壓制得無處施展。于是,現代人只好把全部的精力投注到物質享受、消費熱情和娛樂狂潮之中,淪為平庸的“機器人”?,F代社會實現了科技進步、物質充足和權利保障等諸多巨大的“進步”,這些“進步”所帶來的卻是人的退化,人性的卓越潛質在其中被消磨殆盡,最終“娛樂至死”?,F代的繁榮景象似乎預示著歷史進步的盡頭,現代人已經是“最后的人”,“最后的人沒有要別人承認自己比他人偉大的欲望,而沒有這樣的欲望,也就沒有卓越或成就可言”。現代社會“最后的人”的形象可以用當下隨處可見的“玩手機的人”來揭示,其中的隱喻是:手機中的信息、交往和娛樂吸引了人的心靈和目光,同時使人低下頭顱,結果便是人不再關注心靈和頭上的星空。于是,人的偉大蕩然無存——康德所推崇的兩樣東西“頭上的星空”和“心靈的法則”在當下時代被人們用一臺小小的手機徹底放逐了。
(二)虛無中的反諷訴求
平庸的現代人未必對自身的平庸有著清晰的認識和透徹的歸因,卻對平庸化的存在和意義的貧乏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焦慮?,F代人試圖尋找消除焦慮的途徑,卻發現這種現代性的焦慮根深蒂固,有一種“形而上”的意味。于是人們發現,“唯一能夠消解現代焦慮的方式就是后現代的反諷,雖然不能產生意義,但因為荒謬的有趣因此能夠稍微緩解焦慮”。現代性所造成的平庸令人無處尋找意義,人們只能通過價值虛無來打破“給人生尋找意義”的傳統,賦予虛無以“莫須有”的價值,試圖以此嘲諷生活意義。因此,追尋最直接的物質享樂、情感宣泄等快感訴求的后現代審美方式成為當下人的普遍選擇。并且,人與人之間互通有無,制造一種共同認可這種快感審美的局面,以此“確證”這一審美方式的價值。“人們把所有的生活意義炫示、展現給各種各樣熱愛生活的人,并享受生活。所有道德之道德,都將是‘審美的’快感?!笨雌饋恚斚碌臅r代充滿著生活意義和熱愛生活的人,其實這一切的快感審美都只是價值虛無中的反諷而已,是現代人試圖從平庸包圍圈里突圍的嘗試。觀照當下網絡空間中無處不在的“無厘頭”“搞怪”所提供的快感體驗和各種“秀”“曬”以及與之配合的“點贊”所帶來的意義炫示與意義“確證”,我們可以清晰地洞察這些以語言表達為主要形式的網絡行為背后所反映的時代癥候。
(三)網絡媒介的認識論
現代人的平庸和平庸中的反諷雜糅而成的時代癥候還不足以構成網絡語言倭化現象產生的充分條件。時代癥候可以左右人的精神狀況,而作為一種外在表現形式的網絡語言倭化,還需要媒介的配合才能催生。媒介從來不只是包括知識、真理在內的信息傳播的中介,它還影響著信息的性質、內容乃至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媒介即是認識論,不同的媒介造成不同的認識結果。“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20世紀后半葉的電視媒介已經將關于知識、思想和真理的認識推向了娛樂化,而從近二十年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來看,網絡媒介已經徹底取代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網絡媒介所帶來的認識變化更有“娛樂至死”的危險?!拔覀冋J識到的自然、智力、人類動機或思想,并不是它們本來的面目,而是它們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試想,古代人在印刷媒介中以虔誠、恭敬的態度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理解人類時,他們必然由此習得對知識的尊重、對世界的誠意、對人類的熱愛;而當下的人在網絡媒介中以獵奇、娛樂為目的瀏覽信息并以同樣的態度漫不經心地發出信息,這樣的信息如何具備思想的內涵與關懷的深度?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開放性使得這種退化成為可能。極度的開放和身體退隱所帶來的身份解放仿佛把網絡空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廣場,在這個廣場上任何只言片語的風吹草動都可以通過廣場效應無限放大,產生瘟疫式的爆發,從而席卷整個空間里的人群。
由此,可以勾勒時代癥候與網絡媒介共同催生網絡語言倭化現象的機制:時代癥候造成當下人的平庸與精神空虛,虛擬而開放的網絡提供了一個安放平庸心靈和自由進行快感審美的空間;在這個主要運用語言作為信息獲取、傳遞和交流的網絡空間里,各種適應平庸心靈、滿足快感審美的倭化語言大行其道,借助廣場效應實現瘟疫式爆發,造成具體內容不斷變化卻又整體持續的網絡語言倭化現象。
(四)學校教育的壓抑反彈
以上是造成青少年網絡語言倭化現象的一般原因。具體到學校教育當中,也可以發現一些與時代癥候同構的現象,是造成青少年網絡語言倭化的特殊原因。其主要表現是,現代學校教育如同大工業生產的工廠一樣,以標準化生產的方式生產滿足社會需要的人?!凹夹g的同質化和教育的同質化聯結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群眾人的生產機制”,這種標準化生產出來的現代社會典型的“群眾人”,具有同質化的特征:平庸,失去理想與精神追求,安于廉價的享樂式幸福。學校教育同質化一方面構成對青少年學生的人性壓抑,一方面也激發了壓抑中的強烈反彈,迫使他們在學校教育的“牢籠”中沖破一個缺口,尋找一種徹底的情感宣泄與自我釋放。網絡的普及尤其是手機移動網絡在青少年學生當中的普及使得網絡成為這種宣泄與釋放的最佳選擇,不論是課堂上、自習時還是休息時間,只要打開手機點開網絡,就可以“神游物外”,把自己從學校教育的規約中解放出來。另外,學校語言教育雖然以經過了歷史篩選與沉淀的優良語言文化為內容,但是,一旦語言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操作不當,或教師缺乏語言教育的素養與能力,語言教育就會造成本領域內的壓抑與反彈。如,文言文教育常常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學生排斥古漢語和古詩文的學習,并且由于“受夠了”文言文教育的刻板單調而沉迷于網絡語言的新奇刺激。這是造成網絡語言倭化現象的教育自身的原因。
四、教育可為:語言教育與生活意義教育
(一)喚起語言美感體驗
倭化的網絡語言之所以受到青少年青睞,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這種語言滿足了他們尋求釋放和刺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學校語言教育的責任。學校語言教育無法展現出優良語言文化的美感和魅力,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自然會導致自身陣地的失守,使學生紛紛倒向網絡語言。因此,學校教育對改變青少年網絡語言倭化現象的一個有效的可為之道,就是改善語言教育,引導學生感受優良語言文化的滋潤和濡養,喚起他們對語言美感與語言文化魅力的體驗。當青少年學生從優良語言文化的學習中獲得了豐富而深刻、高雅而精致、樸素而真誠的語言表達能力,當他們能夠調動恰如其分的詞句來表達各種精細微妙的情感體驗和生活感悟,就很難想象他們還會對倭化的網絡語言趨之若鶩了。以優良語言的美感取代倭化語言的快感,幫助學生養成文明、高雅、真誠的語言表達習慣,是語言教育應當承擔的解決網絡語言倭化問題的使命。
(二)喚醒生活意義
教育在改變時代癥候和網絡負面效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教育只能在自身范圍內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除了擔負起語言教育的使命之外,教育還可以從整體上喚醒青少年學生對生活意義的領悟。即便已經被卷入網絡語言倭化和網絡生活中人的倭化浪潮中,學生依然具備向往崇高、追尋理想的潛在人性能力?!叭酥援愑谇莴F者”就在于人擁有這種“良知良能”,能夠發揮這種人性能力以對抗平庸、拒斥倭化,從而生成意義?!叭诵阅芰梢岳斫鉃閮仍谟谌耍ㄅc人同在)的本質力量,這種本質力量既是成己與成物所以可能的前提,又在成己與成物的過程中得到現實確證?!苯逃獑拘驯粫r代癥候和網絡媒介遮蔽的生活意義,啟發學生從知識學習、認識世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體會道德的優越、美的珍貴,從而確證自身人性的本質力量。這需要較高的教育智慧。試舉一例:學生的單調學習生活和伴隨其中的網絡生活只是在日復一日地機械重復意義貧乏的生活形態,嘗試這些常規形態之外的特殊形態的生活體驗,或許可以收到“當頭棒喝”的奇效,將他們從沉溺中喚醒。“‘常規’有助人擺脫日常負擔的一面,也有蒙蔽人的另一面,我們正是在片面追求‘常規’的過程中,把事關重大的人生意識與體驗,比如死亡意識給遺忘了?!崩靡恍┨厥獾钠鯔C帶領學生進入非常規體驗,比如“末日體驗”,可以幫助學生了悟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從而拋棄倭化的網絡語言和生活。
本文分析和批判青少年網絡語言倭化現象,并不意味著當前青少年的網絡語言和網絡生活整體情況過于令人悲觀。網絡固然可能是青少年語言和生活倭化的溫床,也未嘗不能成為他們修身養性的試煉場。如何將紛繁復雜的網絡空間建構成有益于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天地,是時代的大課題。
本文轉載于《教育科學研究》2016年第9期。作者彭文超為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原標題為《青少年網絡語言倭化問題與應對》,參考文獻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