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純深教授講座內容劇透
作為一個處身國內學術環境的學者和研究者,怎么重新審視早期洋務運動留下來的“體”、“用”二分觀,從而可以在觀念上為自己做好準備,從事具世界視野的研究并參與國際范圍內的學術辯論,面對國際學術研究這一片茫茫學海而能知己知彼地定下自己的航向,揚帆縱浪行出自己的航線呢?
為這一宏大的問題提供一個腳踏實地的答案,本講座將首先從研究本身的角度闡述研究思想、研究內容與學術寫作的關系,討論研究方法訓練(寫作方法與思想方法訓練),介紹坊間學術寫作的實用參考書,回溯一項研究從“發現”到“發表”背后的種種考慮。
在這一框架內,我們再從作者的角度,從論文類別性質到研究結論的要義,提出14個問題啟發思路,并分析封閉的二元判斷與開放的描述與解釋、歸納之間在研究思維和論述方法上的不同。
此后再從編輯的角度,整理出研究寫作發表8個應該注意的方面(各有3到7個要點),內容涵蓋選題、選題技巧、文獻梳理和文獻使用、論證、修改、與評審人互動、結論及學術倫理等。
以上“空談“將由一系列實際的案例和報道來落實,如:香港教育當局2014年對各大學研究表現的評估分類、國內對研究現狀與學術標準和學科設立(以翻譯和外語教學為例)的討論等。
在解釋、討論及演示具體各個要點時,講者還會在不同階段根據需要和時間許可現身說法,披露、分享個人作為研究者和審稿人的第一手經驗,包括自己論文寫作背后的思路、方法、表述*,如何與審稿人互動以及對其觀點(委婉地)辯駁**,并從兩份國際翻譯期刊的審稿表看學術界對文科論文的要求**,以及從一份拒稿報告看國內學者在國際上投稿需要注意避免的一些問題**。
備注
▼*所用論文案例有中英文,可供會后分享。
▼**本部分內容因涉及私人信息或內部規定,只在會上展示而不對外公開。
朱純深教授
諾丁漢大學博士,其后分別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1993-1998)與香港城市大學(1998-2017),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翻譯學教授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中心榮譽研究員,并擔任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和《中國翻譯》編委、中國譯協理事會理事,曾任浙江工商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院校客座教授;
研究興趣涵蓋翻譯學、詩學、語言學、文體學和機助翻譯教學等,研究論文自1986年起先后發表于《中國翻譯》、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META、Target、Multilingua、TTR、Journal of Pragmatics、ITT等學刊,于2000、 2001和2006三次獲得宋淇翻譯研究紀念獎;
著作有《翻譯探微》及譯作《短篇小說寫作指南》、王爾德《自深深處》和《古意新聲 – 中詩英譯今譯(品賞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