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老是說:孩子平時看著挺聰明,可成績老是上不去。補習班報了一大堆,也沒見失眠成效。孩子聰明是天分,但是如果沒有后天的引導,孩子再聰明也是白費。一位資深的小學班主任總結道:小學教育是根基,從小學開始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效地吸收汲取知識。
?
?
而這五個壞習慣,是大部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通病。如果不及時糾正,那么,學習效率會非常低。
1.注意力不集中
大部分孩子都很難在40分鐘的課堂上完全集中注意力。一般在課堂前十分鐘是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所以大部分小學老師會選擇在這個時間講課堂重點。利用各種游戲輔助課堂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只有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大限度的吸收學習知識。這也是家長和老師最需要攻克的問題。
2.缺少課前預習
很多孩子都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即使老師布置了預習作業,大部分也會應付了事。預習是學習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大概的了解了即將學習的內容,再聽課時會非常有效率。家長一定要督促孩子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自主學習的能力,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
?
3.缺少課后鞏固
孩子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如果不及時鞏固,很快就忘了。因此家長一定要監督孩子做課后作業,這是鞏固學習知識,了解孩子知識掌握情況的過程。要讓孩子重視課后鞏固,而不是把做作業當做任務去完成。
4.沒有學習計劃
制定學習計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從小就培養孩子制定計劃的習慣,對他之后的學習以至將來都是十分受用的。不僅要讓他制定計劃,更必須要求他按計劃執行。學習有計劃、有目標,過程才更清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5.不懂卻不問
很多孩子一般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很少會主動去咨詢老師或者家長,有的孩子可能會自己思考一下,有的孩子直接就放棄。這樣是不正確的,不懂的如果不問,那么就一直不懂,小問題就會積累成大問題。而且能主動找老師問問題,也能培養孩子大方自信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