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梵文bodhisattva sila,又稱菩薩尸羅戒、大乘戒、佛性戒,是大乘佛教菩薩道中菩薩修行者遵守的戒律,屬于尸羅的一種。
據《梵網經》卷下記載: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菩薩的實踐修行稱為菩薩行,主要宗旨是在于捨身為一切眾生、拔苦與樂;菩薩行通用于出家、在家二眾。
因為戒的精神、戒相都是為了令眾生無漏清凈,所以稱為凈戒。
菩薩戒的內容是三聚凈戒,梵文bodhisattva samvara,又稱菩薩凈戒,菩薩戒的三種概況分別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戒),聲聞戒律重視重重律儀事相的防護,菩薩戒著重菩提心的守護。
漢傳佛教的菩薩戒來自兩大傳統:
一、來自瑜伽行唯識學派《菩薩地持經》《菩薩戒本》,都源自《瑜伽師地論》,由曇無讖傳入,后來還有其他譯本傳出,包括求那跋摩《菩薩善戒經》、失譯《優婆塞五戒威儀經》、玄奘《瑜伽菩薩戒本》,不同的譯本有不同的輕戒數目,其中以玄奘四重四十三輕戒最通用(因為開合不同,玄奘本的輕戒也有四十二、四十四、四十五的差別),之后有慧遠、窺基、道倫等注疏;
二、來自《梵網經》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注重佛性,相傳由鳩摩羅什譯出,之后有智顗、法藏、明曠等注疏。
南梁天監18年(公元519年)5月,梁武帝敕寫《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其序中詳記菩薩戒法所依據的經典及編撰旨趣:
戒本宗流,大抵有二:一出菩薩地持經,二出梵網經?!笥?/span>求那跋摩于祇洹寺,譯出菩薩善戒經。地持、善戒,大意相似,曲細推檢,多有不同。......世間所傳菩薩戒法,似欲依二經(地持經、梵網經),多附小乘行事。撰菩薩戒法,乃有多家。鳩摩羅什所出菩薩戒法。高昌曇景口所傳受菩薩戒法。羅什是用梵網經。高昌云彌勒所集。亦梵網經,長沙寺玄暢所撰菩薩戒法。京師有依優婆塞戒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瓔珞本業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觀普賢行經撰菩薩戒法。粗是所見,略出六家。......今所撰次,不定一經。隨經所出,采以為證。于其中間,或有未具,參以所聞,不無因緣。不敢執己懷抱,妄有所作。唯有撰次,是自身力集,為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
漢傳佛教菩薩戒的起源:據《高僧傳》記載,《梵網經》是由道融請鳩摩羅什譯出,不過在《出三藏記集》只在總經序中收錄為《菩薩波羅提木叉》后記。
最早把菩薩戒傳入西藏的是寂護,但是在藏傳佛教的內容、形式都沒有見到記載。在《拔協》中記錄了當時有二十根本教誡的傳譯,可能當中就有依據寂天《大乘集菩薩學論》作為菩薩律儀的行持與儀軌,在書中把《虛空藏菩薩經》十八重戒攝為十四,《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二重戒攝為一,《菩薩地·戒品》的三戒,總數為十八,二十根本教誡可能是把虛空藏的十八重戒加上善巧方便的二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