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因有“砂”而珍貴,擬人化的形容,這“砂”便是“骨”。但從未把玩過紫砂壺的朋友對紫砂壺中的“砂”,偶爾有誤會的時候,下面我來講講與砂質關系最密切的目數。
坯料顆粒越細,則可塑性提高,壺的機械強度增加;坯料顆粒粗,則可塑性降低,在燒制過程中不容易變形,穩定性提高,收縮率減小。目前,在紫砂茶壺業界,常用的是16目(目為直徑單位,指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個數)、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如有特殊要求,應該還可以增加其他目數的。
現在市場上的紫砂壺泥料多半是40目和60目的,其他目數的泥料,有人也會用來做壺,80、100目的泥料經常會被用來做泥繪,裝飾壺用,16、24和32目的泥料,對工具的損傷大。其中,用40目的泥料做壺,成品率最高。用機器制作的紫砂壺,目數有的可以達到180目,基本無透氣性可言。
泥料的目數也與工藝發展息息相關,明代紫砂泥的目數多為25-30,清中期則為55-60目,目前使用機械化手段可得到120目以上的泥料,但高于80目的泥料就不含砂了,而低于40目上的泥料過于粗陋,所以目前最主流的目數依然是50-60目。我個人認為泥料細膩的壺適合新手,或是送禮,即便對方不懂紫砂,細膩的東西人也容易被接受;
顆粒豐富的壺適合老壺友,一是透氣性好,容易泡養,二是壺的“身份明確”,再者喝茶多為男士,有些壺就需要陽剛氣,一定要用顆粒豐富的泥料才能制出韻味,換細膩的泥料就不倫不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