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類風濕與痛風病的區別是什么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么不同類別! 什么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病” 有人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并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韌帶經絡、骨滑囊、筋絡膜,拖引到肌肉疼痛,作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風濕性疾病的總稱。民間最常見的而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表現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病,和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硬直性脊椎炎、骨質增生性關節炎痛、流走性痛風病等。中醫學認為,風濕性的病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所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麻木,區伸不利或腫痛腫大等等。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風濕熱疾病。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存初形成時常見骨關節、韌帶、滑囊、筋膜受過傷后醫治不良留下的遺癥較多,或受過丹毒感染等病史的狀況下所形成的疾病。“風濕熱病”起病比較急,普遍多見于青中年發病。“風濕性關節炎”往往還可以入侵到心臟,可引起遺者風濕性或類風濕性心臟病,并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現狀的顯露。 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有兩個特點: 一是關節紅腫、發熱疼痛較為明顯,一般不能活動影響勞動,發病部位常常是出現在膝蓋、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出現在肩、肘、手腕和脂關節。 二是出現疼痛或游走不定,一段時間在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又在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也不會很長,有時幾天時間就消退。特別是天氣變化,天陰下雨特別顯現,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屬陰性。宜及早進行用中草藥調理性的治療,是完全可治愈的,而且治愈后也很少有復發,骨關節也不留畸形,若如不及早治療,有的病人可能會引發遺留到“心臟”病變,即“風濕性”或“類風濕性”心臟病,提醒患者要多加小心疾病的移變,造成更難的調治。 | ||
---|---|---|
|
類風濕性關節炎: 什么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炎癥性、進行性、對稱性”、破壞性的自身免疫性失調疾病。對人體危害比較大,過去醫藥短決醫術落后時,人們把此種疾病稱之為 “痛而不死的非癌癥”,嚴重的造成人體終生性殘疾,生不如死。其發病原因:目前尚無見有明確性的論文依據定論,西醫一般把它認為是感染所至,如(細菌、病毒、支原體)、遺傳、內分泌代謝等。 中醫學認為,人與起居飲食,環境條件,營養不均衡,五臟六腑“陰陽五行”失調等有關。另是傷史后遺癥,寒冷氣候的潮濕,也是其發病的主要誘因。很多人得此種病,他們的上一代都沒有得過類風濕或風濕病,這就不存都是遺傳性的疾病了,當人體在免疫系統功能較弱或五臟六腑失調的情況下,氣血和水濕的代謝紊亂,兼受(風、寒、濕)等外自然界風邪的侵襲,致使“氣血水濕”運行不暢,經絡受阻,淤久化熱,熱極而生毒,侵入關節破壞組織肌能,形成濕熱性骨痹癥,中醫稱之為類風濕之疾。 因“類風濕”只是有些癥狀象“風濕”而已,實際并非是“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于自身免疫性失調的疾病,雖不屬于遺傳性疾病,但有些人可能與父母遺傳因素有關,此病多發生于25—45歲女性。早期癥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病情進行性發展,以滑膜增生性炎癥及軟骨破壞為特征,晚期關節破壞變型、造成肌肉收縮殘廢,常遺留骨關節彊直畸形。此癥雖然少數病人可帶有心血管的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都無引致心臟病變的癥狀,類風濕因子為陽性。此外,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 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于皮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性成纖維組織的,分布也較廣,但好發于較敏感的部位,如關節伸側、頭皮處等,但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只是有時則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為影響性的嚴重后果。 有關“痛風”之病的癥狀? 什么是痛風病? 中醫學認為,痛風病是機體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一種代謝性慢性關節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謝產物尿酸在血液和組織中積聚,特別是在關節及其周圍的軟組織沉積,引起過敏性炎癥所致,有復發性傾向,1/3~1/2病人有家族史,以中老年男性腦力勞動者多見。其臨床表現,無癥狀期僅血尿酸升高;而急性關節炎期常于夜間發作,突感大腳趾、四肢關節、手指等處劇痛,關節有紅、腫、熱、痛炎性表現,持續數日可緩解或消退;慢性期表現發作頻繁,持續時間也長,受累關節增多,痛風結石侵蝕骨質可致骨骼畸形,病人還可伴慢性腎功能失調不全、帶有冠心病及腦動脈硬化等癥。 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類風濕? 西醫學上是先用“醫療器械”撿查疾病,再用“科學”分析病理的,風濕性疾病和類風濕性疾病直到現在尚未查明原因,所以西醫還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也是只能用“止痛”或“激素類藥物”或局部封閉,維持治療方案,雖能一時止痛,但不能治病,還有很多副作用,如某些藥物《對胃的刺激傷害也比較嚴重,還會造成曾胃熱、曾胃酸,厭食、黏膜脫落、胃出血、胃潰瘍、骨質疏松、浮腫,對肝、腎、心等內部臟腑及血管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不能長期服用止痛或激素類西藥,所以說西藥并不是理想的治療“風濕”“類風濕”方法。 目前有40%的類風濕患者,前、中期都做不出類風濕因子,甚至關節都變形了,類風濕因子還沒做不出來,還有很多的患者做出來的類風濕因子也不是陽性,而是陰性,多數人認為類風濕因子陰性就不是類風濕,這種論斷也是錯誤的,因為類風濕因子的陽性與陰性也就是急性病與慢性病,還有不是活動期時也做不出來,即使做出來也是陰性。所以多數類風濕患者前,中期均被誤診為風濕性之病、如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圧迫神經痛、腰肌勞損、肩周炎、骨結核病等,直到中、后期骨質嚴重增生,骨關節變形彊直了,才診為類風濕,延誤了患者治療的大好時機。所以說久治不愈的風濕病、頸椎病、關節炎、骨質增生癥、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股骨頭壞死等癥,中醫認為是風邪濕熱性,機體嘌呤代謝紊亂,的“風濕”“類風濕”癥。 因“風濕”與“類風濕”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風濕”病屬于“寒痹”癥,“類風濕”病屬于“熱痹”癥,“類風濕”雖有怕冷的癥狀象“風濕”,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如:“類風濕”從癥狀上看 ,可分為“兩型”、“三期”、“兩型”是:“周圍型”和“中樞型”也就是“陰性”與“陽性”(急性與慢性)。三期是:“前、中、后”三期。“周圍型”也就是“陽性”(急性),它的特性就是發病“快、急”,前期病癥都是以四肢“對稱膝蓋”或“小關節”為主,癥狀是紅腫熱痛懼按(不敢碰)、紅腫脹痛、也就是哪疼、哪紅、哪腫、哪發燒,疼痛無固定位置,或對稱性或游走性逐步累及各個關節,還有的長期發燒不退,但查無病因。“中樞型”也就是陰性(慢性)病,它的特性是發病緩慢,病癥多數都是:以中樞頸椎、肩、脊柱、腰、胯、膝等大關節為主,前、中期,不紅不腫不發燒,主要癥狀是“麻木、酸沉、酸痛”、疼痛一般是固定位置,游走性的很少或對稱性也是逐步累及各個關節,無論是“周圍型”還是“中樞型”發展到中后期都是一樣的,中期肌肉萎縮、肌腱痙攣(筋 緊)、骨質增生、關節變大變形、后期貧血、骨質疏松、關節“疆硬疆直”變癱瘓、但一般都很少見侵襲到人體的(心臟)。 而風濕疼痛腫的不明顯,疼痛是固定的位置、不走竄、沒有對稱性的“骨質增生”、“關節變大變形”、更不會累及其它關節,關節不變形、肌肉不萎縮、也不強直、但風濕疾病卻容易侵襲到心臟、易出現“類風濕性心臟病”,這就是“風濕性”與“類風濕性”疾病的截然不同區別。 | ||
---|---|---|
![]()
|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的藥理與治療: 風濕病在中國古代稱之于“痹”,而類風濕稱之于“木”。風濕病,雖然因(風、寒、濕)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氣始得乘虛而入,造成“風濕病”的發作。“類風濕”病也是(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但有病機不同。風濕病發作時,關節和神經會脹而無無痛覺,如果有痛,也只是輕微的痛。而類風濕病,它是長在肉和皮膚之間或痛或麻木。 痹癥論:痹者,“風、寒、濕”之氣,中于臟腑之謂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有風、寒、濕、熱、氣及筋、骨、血、肉、氣之別。大凡風寒署濕之邪,入于心者,名曰血痹,入脾者名曰肉痹,入肝者名曰筋痹,入肺者名曰氣痹,入胃者名骨痹。感病則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也,又痹病或痛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行步而不言語,或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偏壅滯,或上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左右手疼痛,或即疾而死亡,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癥,出于“痹”癥也。其治療方法如下: 中醫常用綜合方: 黨參、茯苓、白術、半夏、柴胡、附子、陳皮、防風。海馬,乳香、川牛七 金毛狗脊、黑老虎、走馬胎、大力牛、雞血滕、桑寄山、獨活、川木瓜、以米 功效:養血、健腎、通關走絡、祛風、除濕、散寒, 痹癥藥理:《諸病源候論.風痹候》說: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楊痹。《風濕痹候》說:風濕痹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楊此病。《醫宗必讀.痹》對病癥的治療原則做了概括,提出“祛風、除濕、散寒”,痛痹參以解火的治則,本方劑依據古代醫學典藉醫則配伍而成。 方中諸藥簡述如下。白術:苦、目溫、苦能燥濕、溫能散濕,此藥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本經逢原》“除濕益燥,治風寒濕痹,散腰臍間及沖脈為病”。黨參:本品為常駐用的中益氣藥。適用肢體關節倦怠無力等癥,和白術相合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茯苓: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熱解,心脾實則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隔中痰濕水腫,皆緩脾胃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半夏具溫燥之性,能燥濕為治濕要藥,與前藥茯苓。后藥陳皮配伍以增強燥濕化痰的功效。此外,適量半夏有一定的鎮痛效果,能緩解痹癥的疼痛。附子:辛、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附子。善用于補火助陽,與白術、茯苓常配伍治療肢冷畏寒,關節腰背頸項強直僵化疼痛。附子有較強的止痛效果,用于痛痹、除濕祛寒、溫經止痛。柴胡: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攣急、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是治療痛痹的理想藥物。陳皮:辛、散、苦、燥。適用于痹癥治則,統觀全藥,大體分為針對寒、濕、風三類用藥,符合痹癥三大病因。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個概念不同,在治療上也有些不同,如: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藥方治療比類風濕方便的多,如果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藥方一個月就能治愈,那么類風濕性炎就需要一個半月至二個月。如果類風濕性關節炎不用內服外熬的話,那在治療上的時間比風濕性關節炎短的多,治療起來也方便。那么,外熬的藥用來治風濕性關節炎就沒有效果。 中醫綜合藥方: 采用純天然中草藥制劑,無毒副作用。已研制出外敷藥和內服藥多個方劑。 痛風所為之四肢,上肢或下肢疼痛多屬“痹病一類,都由於營衛先虛,腠里不密,風寒夾濕侵襲,經絡凝帶,氣血不能宣通。所為“內經”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并分別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即痹病常有風寒濕三邪混合發病,所以在論斷中,疼痛劇列而固定的偏重“于寒”痛而沉重麻木的偏重于濕、痛而有游走不定的偏重于風。 在痛中如下肢股脛疼痛,因股脛為足六經循行部位,尤其與足三陰經關系較密,如易受坐臥陰潮濕而起病,如歷節風痛時歷節走注、痛氣、痛痹經久不愈,則濕熱挾痰挾瘀入經絡所道至痹痛難行。但這種病復雜,如股陰痛、痤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半身不遂等等。經過我臨床醫治過程中遇痛數例,經精心治理97.5%都治愈。 中醫藥治--用(活絡太保秘方)參考研究方,本屬祖方,也是本人常調用方, 治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跟痛風共方相似論癥參考活用. 半下28克、黑棗40克、 棗仁40克、 大棗60克、 牛七40克、茯苓50克、 熟地100克、 歸身36克、 北芪60克、黨參50克、 草果19克、 風藤30克、 生姜30克, 寄山20克、 桂枝30克、 松節30克、 姜活20克、獨活20克、 獨斷20克、 白芷30克、 白芍40克、天麻36克、 細辛10克、 麗參 9克、 參須16克、川足五條、 海蛇30克、 海馬20克、 海龍20克、年見26克、 黃精40克、 九脊32克、 蛤蚧2對、 玉茸36克、 巴戟40克、 杜仲40克、 阿膠36克、鹿筋20克、 絲并30克、 蒼術36克、 馬胎36克、川芎24克、 臭草24克、 杞子32克、 防豐20克、防杞30克、 全蝎10克、 僵蠶20克、 地龍20克、白花蛇15克、烏梢蛇15克、(51味) 中草藥相結合: 讀行千里60克、半風荷60克、風荷桂60克、千里福30克、石面金不換120克、雞骨香90克、扭骨風60克、紅和尾豆滕30克、紅風根滕30克、十三太保30克、大力蒔30克 (11味) 上藥共 63味藥用蜂糖2斤或4斤、黑豆4兩(炒)、黑芝麻4兩(炒)、白鴿二只蒸干,加十三斤米酒浸九天開服。為治上述各種病一絕方。如不服者難醫,此方比人參再造丸勝十倍。 ﹝外用秘方) 走馬風、走馬箭、 席 蘭、 風 姜、 黑肉姜、五層風、 扭骨風、松皮風、 千斤撥、走馬胎、雞骨香、三棲苦、 鐵門山、蝦公鉗、 趕九樟、黑老虎、五加皮、雞血滕、 日行千里、風荷桂、半風荷桂、過江龍、勾滕、風狼滕 桂枝、牛七、丁香 用廣東省湛江市出的麝香風濕油或麝香0.5克凃上患處后再用上草藥煬拉. 把上藥打碎用好酒蒸煎在熱時間內慢慢的在痛處膚藥,要不斷的移動。是最主要的用藥處煬法.一定要用到這種途徑オ解治好痛風病的切記. 辨證法 : 能溫熱化毒、流走血氣、蘊結筋絡、流通經絡、流通血脈 治法 以外拉法兼用內服法、清熱解毒、透骨通絡、迫血通關。 癱證方: 當歸15克 天麻15克 淮山15克 續斷15克 靈仙15克 防黨15克 杜仲15克 木瓜15克 苡仁15克 虎骨15克 川烏15克 川七12克 全膠12克 松節12克 穿山12克 蠶沙 9克 防己 9克 恙活 9克 川芎 9克 蒼術 9克 獨活 9克 茄根 9克 白付 9克 北辛 9克 不太 9克 南星 9克 半夏 9克 麻王 9克 白芷 9克 杞子 9克 甘炸 9克 沉香 9克 碎補 9克 防豐 9克 泰艽 6克 邊桂 6克 洋參 6克 紅花 6克 桂枝 9克 川貝12克 白茯 18克 巴戟15克 黑棗30克 黑豆 2合, 白花蛇20克 五加皮9克 46味。可制成六克一丸服用.也可沉酒服用。 上中草藥療法與西藥治療藥物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 一是療效快、效果好,病情較輕者,當天就可止痛,有的僅一小時就不痛了。重者3-5天便可腫消痛止,恢復行動。凡是治療者無一不見效者。 二是治療徹底,無毒副作用。只要患者堅持按要求服藥,可保證兩年內不復發。三是治療后不需控制飲食。西醫治療要求患者禁食高蛋白含量的食物。不能喝啤酒。中醫治療后可以與正常人一樣飲食生活。 活血舒筋湯: 藥物組成: 當歸12g、赤芍9g、片姜黃9g、伸筋草18g、松節10g、海桐皮10g、落得打10g、路路通10g、羌(獨)活12g、防風9g、續斷9g、甘草10g。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舒筋通絡。主治傷筋與筋錯、筋攣,關節行動不舒,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內服。病在上肢,加用川芎、桂枝;下肢,加用牛膝、木香;痛甚者,加乳香、沒藥。 三痹湯: 藥物組成: 續斷18g,杜仲10g,防風9g,桂心9g,g細辛6g,人參10g,白茯苓30g,當歸12g,白芍藥9g,甘草6g,秦艽12g,生地黃18g,川芎9g,獨活9g,黃耆9g,川牛膝12g。 方劑主治: 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氣痹等疾。下肢痛,常因坐臥陰冷潮濕之處引起,痛時伴有寒冷、沉重感覺,或足脛有輕微浮腫。 論述: 此用參耆、四物一派補藥,內加防風、秦艽以勝風濕,桂心以勝寒,細辛、獨活以通腎氣,凡治三氣襲虛而成痹患者,宜準諸此。 風痹諸方,大約祛風勝濕瀉熱之藥多,而養血補氣固本之藥少。惟此方專以補養為主,而以治三氣之藥從之,散藥得補藥以行其勢,輔正驅邪,尤易于見功。 本方與獨活寄生湯的功效與證治近似,但獨活寄生湯略重于治腰腿痹痛,偏于血弱;本方略重于治手足拘攣,偏于氣虛。使用時應有所區別。 用法用量; 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盞,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但腹稍空服之。 意苡仁加味湯: 藥物組成: 意苡仁45g、制蒼術20g、麻黃0.9g、桂枝9g、當歸14g、白芍9g、甘草9g,木瓜10g、赤小豆12g、姜六片、川柏9g、川萆薢10g、 方劑主治:活血止痛、舒筋通絡、著痹。 用法用量: 先用生苡仁、酒炒桑枝各1兩,煎湯代水,以本方送服。 宣痹湯: 防豐9克、桂支9克、蒼術9克、制川烏6克、制草烏6克、以米25克、絡石藤12克、 1:腰背痛者骨質增生: 加當歸、杜仲、桑寄山、各12克。 2:風性痛者加: 泰艽、恙活各9克, 3:風濕性痛者加: 防杞、木瓜各12克, 4:寒性痛者加:制 附子6克、干姜6克、 5:上肢痛風痛者加: 桑枝9克、 6:下肢痛風痛者加: 牛七9克、木瓜12克、 7:瘀痛者痛者加: 乳香、沒藥、紅花、桃仁、各6克。 8:氣血虛者加: 黃芪18克、熟地35克,何首烏14克、 功效是:骨質增生,瘀痛者,(水煎服) 祛風散瘀、去寒濕、舒筋活絡止痛、如骨質增生,瘀痛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性風濕痛。 增生湯: 澤蘭6克、義術6克、木瓜9克、川芎9克、當歸12克、生甲9克、草薢6克、續斷9克、紅花3克、制草烏3克、制川烏3克、淮牛七9克、白花蛇一條、 功效:散瘀通絡止痛,骨質增生,瘀痛者,(水煎服) 四君子湯加味協同調養身體方如下: 黨參20g、茯苓35g、白術35g、山藥30g、麥冬12g、五味子10g、黃芪10g、熟地45g、羌活9g、甘草10g、以仁60g另包先煎、 水煎內服: 藥理: 《本經》: “主諸風濕偏痹,強骨髓。”《本經》:“主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為補中益氣常用藥,為方中君藥之一。黨參配伍能增強補氣之功效,補氣要藥,茯苓:利水滲濕,利水而不傷氣,藥性平和,利水滲濕要藥,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為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之圣藥,常用于寒濕痹痛之癥。山藥:益氣養陰,補腎益脾,補先天后天之本。麥冬:滋陰清心,為常用養陰藥,滋陰而不傷胃。五味子:生津滋腎,本品酸斂,濕潤,和麥冬等配伍治氣陰兩傷之癥。黃芪:補氣升陽,用于氣滯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痹痛,與方中熟地、麥冬同用可起到益氣生津之功效,羌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治療肢節疼痛,肩背酸痛,以仁常用以除濕散寒散痹之功,為利水滲濕之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補緩止痛,為使藥,為方中諸藥相互協同,標本兼顧,不僅能快速解除疼痛癥狀,又能通過長期服用茯得治本之目的。 藥用配伍方法很重要,藥用配伍方法不正確,反而會使患者更加嚴重疼痛,如果配伍方法正確,患腰椎間盤突出(背骨痛)的患者,好壞即時感覺到舒服與不舒服。 方藥: “補腎活血湯”: 處方: 熟地黃lOg,杜仲12g,枸杞子18g,破故紙lOg,菟絲子12g,當歸12g,沒藥9g,山茱萸10g,紅花6g,獨活9g,肉蓯蓉10g。 水煎服,每日1劑。 若下肢放射痛明顯者,加地龍12克、威靈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細辛5克。 中成藥: “小活絡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中、后期 : 治法:補養肝腎,“宣痹活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 處方: 獨活9g,桑寄生18g,秦艽12g,防風9g,川芎9g,牛膝9g,杜仲12g,當歸12g,茯苓28g,黨參18g,熟地黃20g,白芍9g,細辛3g,甘草6g,肉桂6g(煽沖)。 水煎服,每日1劑。 方2 牛七9克、木瓜9克、防豐9克、雙白6克、川烏6克、 勾藤9克、寬根藤9克、馬胎9克、九杞根9克、松節15克、京芥9克 養肝血以治風濕虛證: 方3; 蕤仁肉12克 甘草4.5克 柏子仁12克 茯神9克 蘇梗2.4克 威靈仙6克、蓮須4.5克 糯稻根須9克 菟絲子12克 土桑寄4.5克, 煲服。 治四肢疼痛首方(絕方), 所為之四肢,上肢或下肢疼痛多屬"痹病一類,都由於營衛先虛,腠里不密,風寒夾濕侵襲,經絡凝帶,氣血不能宣通。所為"內經"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并分別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即痹病常有風寒濕三邪混合發病,所以在論斷中,疼痛劇列而固定的偏重"于寒"痛而沉重麻木的偏重于濕、痛而有游走不定的偏重于風。 在痛中如下肢股脛疼痛,因股脛為足六經循行部位,尤其與足三陰經關系較密,如易受坐臥陰潮濕而起病,如歷節風痛時歷節走注、痛氣、痛痹經久不愈,則濕熱挾痰挾瘀入經絡所道至痹痛難行。但這種病復雜,如股陰痛、痤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半身不遂等等。經過我臨床醫治過程中遇痛數例,經精心治理97.5%都治愈。 附報后劑, 獨寄二妙湯: 獨寄 6克、獨活 12克、 桑寄山12克、黃柏3克、蒼術 10克、云苓 9克、木瓜 6克、川斷 9克、牛七 9克、泰艽 9克、 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