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說法】
作者:王德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司法裁判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司法裁判不只是單純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化解社會矛盾,還直接影響公眾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到社會公共秩序。因此,法官在對案件作出裁判時,不僅要考慮如何定紛止爭,也要充分考慮到司法裁判的價值引領。
法院判決直接影響公眾價值觀
法律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道德規范的升華。但是,法律只是靜態的文字表述,“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裁判不但能向公眾傳播法律知識,增強公眾的法治意識,而且可以傳導出一個社會的價值觀。
司法裁判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依據法律規定作出裁判,對于當事人而言,解決了矛盾糾紛,維護了其合法權益。但是,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案件,其裁判不僅對當事人產生法律效果,同時也將產生相應的社會效果。透過法院的判決,人們可以知曉法律鼓勵什么、支持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因此,法院的判決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將法律規范及其所融入的社會價值觀展現在公眾面前,進而對社會產生強大的價值引領作用,指引、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
案件事實認定須考慮價值引領
案件事實的認定是法官作出裁判的基本前提,決定著判決結果。在民商事案件的審判中,法官對于證據的采信、事實的認定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此過程中就存在著價值取向的問題。法官不但需要具備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職業道德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過去一段時間,“扶不扶”似乎成了困擾人們的問題。不少人遇到他人急需救助時,往往產生救與不救的矛盾心理。出現如此尷尬的境況,與之前相關案件的判決不無關系。如南京彭宇案,原告起訴被告彭宇,因被告將原告撞倒受傷,要求被告承擔賠償責任。而被告彭宇則主張,是原告自己摔倒,是救助原告反遭訛詐。在當事人雙方都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各自的主張時,即在無法查明事實真相時,就需要法官根據自己的判斷,對于是原告自己摔倒還是被告撞倒這一法律事實作出認定。在彭宇案中,法官就作出了不利于被告的事實認定。
從價值取向的角度,如果原告不能舉證證明其傷害是被告的行為所造成,那么,應寧可放過“壞人”,而絕不能冤枉“好人”,這是現代法治社會應當堅持的基本準則,除非法律對于責任的承擔有特別規定。如果好人被冤枉,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老人跌倒而無人敢扶的狀況發生,如此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盡管彭宇在案后承認是其撞倒了老人,但是此案的判決仍為人所詬病。司法審判中,當無法查明事實真相時,法官應當從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道德水準的角度出發,鼓勵人們做好事做善事。
法律適用當注重價值引領
法律條文具有高度概括性,難以窮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每部法律都有其立法精神和立法宗旨。法律適用于具體案件、作為裁判依據時,法官對于法律條文的理解、解釋和適用包含著法官的價值取向,法官將這一價值取向融入判決,進而傳導給社會公眾。
如電梯間勸阻老人吸煙案,法院判決駁回死者家屬的賠償要求,向社會傳達出了積極的價值觀,引領人們要有規則意識、遵規守法。同時表明,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有權制止不法行為。無獨有偶,某開發商將房屋出售給購房人。兩年多之后,房價上漲了3倍,開發商以自己無證銷售構成違法為由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法院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判決合同無效,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這一判決結果引起了社會的熱議。一方面,民商事法律與整個法律體系之間、法律條文與整部法律之間是有機統一體,并貫穿著公平、正義等法律精神。就本案而言,依據合同法、民法總則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其他司法解釋等,房屋買賣合同完全可以認定為有效。另一方面,如果當事人為了一己私利而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并且其行為還得到了法院判決的支持,這既有悖于公平、正義和誠實信用,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侵害。因此,適用法律絕不可斷章取義,只看一點而忽視全面。
公正裁判保障價值引領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但并不意味著法官作出的所有判決都必然是公平、公正的。將法律的公平正義轉化為每一個案件的公平正義,必然要求法官崇德尚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整個審判過程中。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比袷胤▉碜杂诠駜刃膶τ诜ㄖ蔚木囱觯门杏欣诖龠M和提高全民守法意識的培育。當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司法會予以充分保護,對于違法犯罪行為將嚴懲不貸。通過司法所體現出來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將引領社會崇尚法治,讓每一個公民以遵紀守法為榮。
司法裁判所具有的價值引領功能,要求法官對于每一個案件的審判,必須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在依法判決、強調法律效果的同時,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案件裁判的全過程,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