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之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后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以小亞細亞為中心,公元6世紀達到鼎盛,囊括了南歐、北非和中東。帝國的人們自稱羅馬人,后來史學家因其首都在拜占庭而成其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時間年代尚無定論。一些史學家認為它成立于公元330年,當時羅馬帝國的康斯坦丁監督拜占庭,并將其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始建于羅馬帝國東、西分裂的公元395年。拜占庭帝國比西羅馬帝國多延續了1000年,直至公元1453年,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軍事上已經與古羅馬大相徑庭了,在羅馬分裂東西之后,西羅馬繼承了古羅馬的步兵方陣的戰斗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嘗試著以重騎兵代替步兵作為戰斗主力。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并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么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從公元5世紀末開始,拜占庭帝國的國王們就時常想首府羅馬城和東正教所在的西部地區。西部的哥特人、汪達爾人以及其他日耳曼人都信奉阿里烏斯教,該教派否認基督是神,因此被東羅馬人認為是異教。公元488年,奇諾(公元474至491年在位)說服了信奉東正教的東哥特國王西奧多里克推翻信奉阿里烏斯教的意大利國王奧多埃塞。西奧多里克于公元493年如愿以償。他獨立統治意大利33年,對東羅馬皇帝的霸權要求一直只是空頭許諾。
公元6世紀初,拜占庭試圖收回西部的羅馬政權,東部卻受到薩珊帝國的威脅。盡管東、西受敵,拜占庭仍然出現了一段時期的經濟繁榮,這要歸功于奇諾的繼承人阿納斯塔修斯(公元491至518年在位)。他制止了通貨膨脹,通過減稅來刺激貿易,建立了更有效的稅收體制,在他統治時期國庫里的黃金多達32萬鎊。
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繁榮時期也迎來了一位年輕有為、智慧超群的國王,他就是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至565年在位)。他一直想在歐洲重建羅馬帝國。公元532年,查士丁尼與薩珊帝國簽訂合約,并指揮他的軍隊攻打西方的匈奴帝國。公元533年,查士丁尼的將軍貝利薩留征服了北非的汪達爾帝國。兩年后,拜占庭進攻意大利。經過與東哥特帝國軍隊的長期而艱苦的對抗,意大利于公元562年,回到拜占庭統治之下。公元554年,查士丁尼趁西哥特帝國內戰之機收復了西班牙南部地區。
查士丁尼恢復了羅馬隊地中海地區的控制權,但頻頻發動戰爭也大大削弱了帝國的財力,他死后,拜占庭帝國四面楚歌。斯拉夫人奪去了巴爾干半島,薩珊人攻進了帝國東部地區。公元572年,日耳曼的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的大部地區。公元6世紀80年代,一支來自中亞的游牧部落阿瓦爾人入侵巴爾干半島。國王莫里斯(公元582至602年在位)在90年代幾乎殲滅了阿瓦爾軍隊,但他在公元602年的軍事政變中被推翻。叛軍首領福克斯是一個無
赫拉克留:公元610年,非洲行省總督的兒子赫拉克留廢黜了福克斯。盡管赫拉克留(公元610至641年在位)奮力保衛帝國領土,但在公元616年,薩珊人還是攻陷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并向安納托利亞腹地進發,幾乎打到君士坦丁堡。赫拉克留致力于軍事改革,將土地上給個人作為服兵役的鼓勵。公元622年,兵力強盛的拜占庭帝國開始了侵略和擴張。赫拉克留率軍大舉進攻波斯。5年后,薩珊人在尼尼微遭到致命打擊,標志著戰爭的結束。赫拉克留統治初期實施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這些改革標志著拜占庭帝國作為供羅馬帝國時期的結束和一個嶄新的中世紀希臘拜占庭帝國的建立。一直作為東羅馬主要語言的希臘語取代了拉丁語成為官方語言。赫拉克留將傳統的國王稱號“奧古斯都”改為“巴西琉斯”,即希臘語中“國王”的意思。他還說服了東正教教皇,君士坦丁堡主教,動用教會的財富和權威支持帝國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