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春秋時期之第二次”弭兵會盟”
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春秋時期的強國,都想再一次弭兵會盟。于是,宋國大夫向戌為第二次弭兵,積極進行外交活動。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晉國、楚國、齊國、秦國、魯國、衛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宋國、邾國、滕國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之外結盟。盟約是“晉、楚之從交相見也。” 意思是,“晉的仆從國要朝貢楚國,而楚的仆從國要朝貢晉國。”與會14國中,齊國作為晉的盟國,不朝拜楚國;秦國為楚國的盟國,亦不朝于晉國。邾國為齊國的附庸,滕國為宋國的附庸,不參與盟會。
這次會盟后,春秋爭霸戰爭暫時停止。戰爭減少使得中原小國承受的戰爭災難與負擔減輕很多。但是,這些小國此后,“仆仆于晉、楚之庭”,“犧牲玉帛,待于二境”,受到晉國、楚國兩國的嚴重剝削。公元前545年,齊國、陳國、蔡國、燕國、杞
弭兵會盟對春秋時期的變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推動春秋歷史進程。而弭兵運動的成功,反映了宋國,作為弱小國家,在春秋政治舞臺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宋國外交的極大勝利。
弭兵會盟后,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大為減少,此后的十幾年未有戰事發生,而晉、楚兩大國之間,在其后的40年內沒有發生過直接的軍事沖突。介于兩大國間的中原各國,有了一個暫時和平的環境。國間的斗爭,就轉入各國內部斗爭。各國內部貴族之間為斗爭需要,在政治、經濟上都采取一些適應歷史潮流的新措施,這樣,就使舊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逐漸被新的制度所取代。所以說,“弭兵盟會”是春秋時期由諸侯國間的爭霸轉向國內大夫間兼并,也使春秋時代由前期轉入后期。爭霸斗爭的戰場,則由中原轉向東南地區的楚、吳、越間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