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戰國時期之商鞅慘遭車裂酷刑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于國,商鞅之“商”即氏于居或氏于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衛鞅之祖為衛國君,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后,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他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并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后還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于鄙”、“不貪商、于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旅館,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對他當年誘擒公子印耿耿于懷,亦不愿收留。商鞅只好跑回他的封邑商地,與秦對抗,在彤(今陜西華縣)地,商鞅兵敗被擒,遭受車裂酷刑,滅商君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