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晉武帝平庸與內憂外患
在曹魏時期,世族遭到刻意壓抑,提倡唯才是舉,但名節也逐漸式微。西晉的政治風氣日益敗壞,司馬氏執政后又誅殺異己,世族在司馬懿羽翼下又漸漸抬頭。這使西晉開國功臣有大半屬于無德無才的人物。當時較出名的世族代表人物有瑯琊王祥、滎陽鄭沖、陳國何曾、臨淮陳騫等。
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36-290年,公元265-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其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相繼專斷曹魏國政。公元265年他繼承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改年號為“泰始”后改為“太康”,史稱西晉。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公元290年病逝,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峻陽陵。
晉武帝司馬炎在統一之后,以為天下無事,便將州郡的守衛兵加以撤除,同時實施占田法與課田法,企圖與民生息。然而他天資平平,荒淫好色。于273年禁止全國婚姻,以便挑選宮女;滅吳之后又將孫皓后宮的五千名宮女納入,使得當時后宮具有萬人規模。他繼承兩代先人的基業而稱帝,本非雄略之才,未能解決政風奢侈、貪污、黨派紛爭、宗室權力擴張及外族內遷等問題,成為日后“八王之亂”與“永嘉之禍”的主要原因。
當時社會奢侈和貪污風氣盛行,此時世族大多失去東漢世族的優良傳統,反而汲汲求利。石崇為當時首富,在金谷建立別館,他曾與外戚王愷斗富,晉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幫助王愷。由于奢侈和貪污密不可分,當時士大夫幾乎都收賄聚財。晉武帝雖屢屢提倡節儉,但未以身作則,徒托空言。最終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祿又求出世隱遁的名士階層。
由于諸臣在“平吳”與“立嗣”議題上發生爭執,使得黨派形成,內斗紛爭。西晉立國后,晉武帝分封諸王,于277年遣諸王就國,其中一些王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瑋督揚州。為了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裁撤州郡守兵。武帝分封諸王與去州郡兵是為了避免權臣專政及地方割據,但卻使得地方宗室權力有逐漸凌駕中央的趨勢。
當時邊境的胡族遷入中原,對晉帝國呈現半包圍形勢。這些胡族時常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因此心生不滿。公元270年河西鮮卑族禿發樹機能叛亂,匈奴族劉猛也背叛而出關,直至279年方平定。其后郭欽、江統等人相繼提出“徙戎論”,勸武帝以武力將內遷的外族強制遷回原住地,但武帝未采納,以致后來發生“五胡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