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涂。’決意相之。”
功名利祿是世人孜孜以求的東西,最容易斤斤計較,呂端卻表現了一種淡然的態度。
公元995年,呂端被宋太宗趙光義提升為宰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呂端并不覺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調動全體臣僚的積極性,為此不惜自己放權和讓位。
當時還有一位和他有同樣聲望的名臣寇準,辦事干練,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剛烈。呂端擔心自己當了宰相后,寇準心中會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氣來,朝政會受到影響,于是就請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讓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寇準和他輪流掌印,領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議事,得到了太宗的批準,也平和了寇準的情緒。后來,太宗又下詔說:朝中大事要先交給呂端處理,然后再上報給我。但呂端遇事總是與寇準商量,從不專斷。過了一段時間,呂端又主動把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去當參知政事。這種主動讓權,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舉動。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于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后,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么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風言風語呢?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也被人認為是“糊涂”。
呂端的“糊涂”,還在于他的不置產業。他不僅為官非常清廉,貪污受賄之事從來沒有,就是應得的那份俸祿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濟照顧別人。以至于后來呂端去世后,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困難,沒錢結婚,只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后,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產贖了回來,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呂端這種對個人利益,對自身名利淡然處之的“糊涂”,是那么的可貴,那么值得后人學習,難怪他的“糊涂”要受到人們的稱贊了。 呂端經歷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他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在內政、外交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北宋的開國宰相趙普曾這樣評價他:得到褒獎不曾高興,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氣度。但真正使他名傳千古的,還是由于他的“大事不糊涂”。這種不糊涂,主要表現在兩件事上。
一是安撫李繼遷。李繼遷是黨項族人,曾歸順北宋,后來叛宋,在西北部邊境上屢次騷擾。一次在與宋軍的交戰中,他沒有保護好他的母親,老娘當了宋軍的俘虜。這個消息報到朝廷后,太宗就想處死這個老太太。當時寇準擔任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副使,太宗單獨召見了寇準,跟他商量此事,準備在邊境上大張旗鼓地把老太太殺掉,以懲戒那些與朝廷作對的人。
寇準回去時,經過宰相的辦公地,呂端猜想可能是要與他商議大事,就對寇準說:邊境上的日常事務,我沒必要知道。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位居宰相,你應該告訴我。雖然不是軍國大事,但寇準也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呂端說:這樣做好像不太合適,請你暫緩處理,我去找皇帝說說。他到太宗面前說了一通道理:從前楚漢相爭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母,想要把他們在陣前用鍋煮了,可是劉邦說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湯喝吧。做大事的人不會顧慮到他的父母,更何況李繼遷這樣的蠻夷叛亂之人呢?陛下今天殺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繼遷嗎?如果捉不住,那只能結下怨仇,更堅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那你說應該怎么辦呢?呂端說:不如在延州(陜西延安)妥善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太祖與太宗的交替過程中,曾出現“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時期,呂端每天都陪著太子(宋真宗)到太宗床前探望。當時得寵的宦官王繼恩擔心太子繼位后對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結了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掌管御林軍)李繼勛、知制誥(管草擬詔書)胡旦等人,圖謀擁立楚王趙元佐(太宗的長子),一場宮廷政變在緊鑼密鼓地展開著。其實在他們剛開始謀劃的時候,呂端已經有所耳聞了,現在聽到皇后召他人宮,知道局勢可能有變,就果斷地把王繼恩鎖在自己家的書房中,派人嚴加看守,然后入宮晉見。果然,皇后對他提出了立楚王的問題,呂端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先帝在的時候已經明確了太子,我們怎么能不聽他的話呢?由于謀變的關鍵人物王繼思已經被控制了起來,皇后一時也沒了主意。呂端趁熱打鐵,率領大臣共同保太子(真宗)繼位。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簾接受群臣的朝拜,呂端站在底下不肯下跪,要求卷起簾子來,然后登上臺階察看確實是真宗本人,才走下臺階,率領群臣磕頭跪拜。接著,又把那幾個犯上作亂的分子發配到外地,徹底平息了這場爭端,確保了政權的穩固。
呂端一生經歷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么沖擊,這種經歷在封建王朝中實在是不多見的。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涂,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涂”了事的品質是有很大關系的。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不管是當官還是為人處事,都應該學學這種“糊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