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一詞的由來
“東道主”,亦稱“東道主人”,原意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因為當時鄭國在秦國之東,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節,故稱“東道主”。 后以“東道主”指稱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F在,“東道主”也可以指某項賽事的主辦國家、主辦城市或主辦單位等。例如,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的舉辦國家是韓國和日本,所以韓國和日本就稱作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的東道主或東道國。東道國是由東道主演變而來。又如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北京舉行,那么中國就是這屆奧運會的東道國。
出處:春秋時期,晉秦聯合攻打弱小的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大夫燭之武到秦營勸說秦穆公退軍。燭之武對秦穆公道:“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意思是如果保全了鄭國,讓鄭國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給秦國來來往往的使者供應住宿與費用,對秦國會大有好處。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所以燭之武自稱東道,事見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這就是 “東道主”的來歷,本來指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泛指主人,如唐代李白《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君為東道主,于此臥青云”。也省作“東道”,如宋代葛勝仲《虞美人》 “東道留連應賦,不庸歸”。
典故: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斗。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并無一點好處。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于做到的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于是進一步說:“要是你能把鄭國留下,讓他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你們使者來往經過鄭國,萬一缺少點什么,鄭國一定供應,作好充分的安排,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終于被說服了,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