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連龍: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集思廣益出智慧,褒義。
很多人不理解諸葛亮是怎么和皮匠扯上關系的,這里有幾種解釋:
一是《字海拾趣》中的解釋:這則俗語來自江南鄉間的“三個臭皮匠,湊成豬革梁”。“豬革梁”指舊時,為使鞋子結實和美觀,在鞋面上鑲制兩條豬皮包邊的豎梁(今日僧人鞋上仍有此梁),劣等皮匠一人做不好這樣技術較高的活兒,人們就用“三個臭皮匠,湊成豬革梁”譏諷蠢笨之人,“豬革梁”音似“諸葛亮”,俗語就被誤傳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皮匠”指皮影戲表演藝人。皮匠是皮影的制作者,有時也兼為皮影戲的表演者。皮影相傳起源于漢代(公元前200年),到了宋代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三國戲是較常見、并且較難演的皮影戲劇目,在民間很受歡迎。皮影通常要用竹棍操縱,皮影人物中的文官(比如諸葛亮)動作比較簡單,操縱時只要用竹棍頂一頂就行了,而武將的動作十分豐富,要有嫻熟的手上工夫,運用推、挑、拈、擦等豐富的技巧才能靈活表演。一般一個人可以操控一個皮影人物;表演技術嫻熟的皮影藝人稱為“把式”,他們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打,都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繚亂;對于新手或者門外漢(臭皮匠)來說,要有好幾個人才能操控一個簡單的皮影人物。于是,就有了像“一個老把式,推挑三結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類的俗語,意思是一個高手可以勝過n個菜鳥。后來經過長時間的訛傳,卻變成了今天的這樣截然相反詞義。
還有一種說法:“皮匠”是“裨(音pí)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后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丑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里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