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這場戰爭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之間。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
公元前262年,秦軍進攻趙國的長平,趙國派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代替先前的趙將廉頗,結果被秦軍包圍,40萬趙軍被俘坑死,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六國更加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也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中國史上重創秦軍的巨鹿之戰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公元前208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后,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余萬秦軍北上攻趙,并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于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兵北上,以解鉅鹿之困。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后,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并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并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后,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示決一死戰。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這次出兵鉅鹿,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敗秦軍。”
發生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項羽率領6萬楚地義軍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余萬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軍隊破釜沉舟,大敗20萬秦軍,使秦軍受到嚴重損失,并迫使另20萬秦軍不久投降。而項羽則確立了在各起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
中國史上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親率精兵5千人插入袁軍后方,奇襲袁軍在烏巢(今河南封丘西)的糧倉,焚毀袁紹的全部軍糧。袁軍聽到軍糧被焚的消息,驚惶失措,紛紛潰退。曹軍乘勝追擊,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殲滅袁軍7萬多人。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東漢末年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南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之命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后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下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后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后,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于曹的方向變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劉表中立,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并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于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于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余騎,退回河北。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中國史上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的七月—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立即開始為南征做好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軍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訓練水軍,派遣張遼、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同時為了解除后顧之憂,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馬騰為衛尉,封其子馬超為偏將軍,繼續代替馬騰統領部隊,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作為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政治上: 罷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捏造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政敵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威。
曹操親率大軍20萬人南下,迅速占領荊州。為破曹軍,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一帶共同抵抗曹軍。曹軍兵力雖占優勢,但水軍實力不如孫劉。雙方剛一交戰,因為軍中發生疫病,曹操引軍退到長江北岸。孫劉聯軍采用火攻,火燒毀曹軍船只,大伙延燒到岸上曹營,孫劉聯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曹軍燒死、淹死、饑病之死的人數過半,曹操無奈帶領少數人馬,逃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