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歸納層面上,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同屬亞伯拉罕系;其歷史均可追溯至亞伯拉罕時期。三教都確認圣經(jīng)舊約部份的正確性。
基督教相信耶穌為神的兒子,即舊約里提及的彌賽亞,新約是上帝與人們重新訂立的契約。
猶太教對新約不給予承認,認為彌賽亞還未降臨。
伊斯蘭教認為,耶穌僅只為先知,與亞伯拉罕、摩西和穆罕默德持同樣地位,上帝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挑選一位先知,并賜予經(jīng)卷,而穆罕默德為“封印至圣”,即上帝挑選的最后一位先知,伊斯蘭教相信圣經(jīng)的神圣,但認為圣經(jīng)的內(nèi)容在歷史的進程中已被修改或被失真誤解,各種圣經(jīng)的不同處一律要以上帝最后賜予穆罕默德的古蘭經(jīng)為準。
猶太教
猶太教(Judaism)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猶太教的主要誡命與教義,來自托辣,即圣經(jīng)的前五卷書。
猶太教,舊稱“挑筋教”、“藍帽回回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西亞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chǎn)生的。猶太教最重要的教義,在于只有一位神,即無形并且永恒的上帝。
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經(jīng)趨于衰敗時,一位名叫亞伯拉罕(Abram)的人從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經(jīng)巴比倫、馬利、哈蘭遷徙到被稱作迦南的地方,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定居在別是巴。 據(jù)《圣經(jīng)》的描述, 亞伯蘭的這次遷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華對亞伯蘭說,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你也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詛咒你的, 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chuàng)世記》12:1-3)。在亞伯蘭99歲時,耶和華又與他立約,令其子孫繁多,并賜迦南地為他們永久的基業(yè)(《創(chuàng)世記》17:2-22)。此后,亞伯蘭更名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生子以撒(Isaac), 以撒生子雅各(Jacob)。他們就是通常所說的猶太人的列祖(Patriarchs), 也是猶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如果說亞伯拉罕的一神崇拜為猶太教奠定了基礎(chǔ), 那么, 500年后摩西在西乃山領(lǐng)受上帝賜予的法律, 并確認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的牢不可破的契約關(guān)系, 則標志著猶太教的正式形成。從此,以色列人有了成文的法律。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信仰體系和價值體系, 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為的指南。可以看出,猶太教和猶太人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猶太人創(chuàng)立了猶太教, 同時, 猶太教又塑造猶太人的個性和民族性, 造就了作為猶太教的實踐主體的猶太人。在這個意義上說, 猶太人不管作為個體還是群體, 都是猶太教的產(chǎn)物。
基督教
基督教本來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其教徒相信他們的導(dǎo)師耶穌(一個猶太人)就是猶太經(jīng)典中預(yù)言的救世主。然而后來由于羅馬人保羅的宣傳,大批羅馬人成為信徒,而羅馬人與猶太人的民族矛盾終于導(dǎo)致了基督教成為獨立的宗教,并最終被曾處死耶穌的羅馬帝國定為國教。基督教的《圣經(jīng)》由《舊約》和《新約》構(gòu)成,而《舊約》也是猶太教的經(jīng)典,其中的《摩西五經(jīng)》就是猶太教的《律法書》。《新約》則記載耶穌和其門徒傳播福音的言行。盡管羅馬教會變得越來越腐朽,越來越背離耶穌的教導(dǎo),但仍有一些教士基本上秉承了耶穌的原旨,主張在信仰和苦修中獲得與圣靈合一、我即上帝的神秘體驗。基督教后來主要分裂為羅馬公教(又稱天主教)、希臘正教(又稱東正教)和新教。在這些派別中,神秘主義得到不同程度的繼承。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在有一種學(xué)說,認為有證據(jù)表明耶穌在他的青年時期在印度修行。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向不同的使者先后頒降過104部經(jīng)典,其中包括《舊約》、《新約》和《古蘭經(jīng)》;真主傳給穆罕默德的《古蘭經(jīng)》的內(nèi)容含蓋了《舊約》、《新約》等的內(nèi)容,而且全面并未遭刪改,故而完美無缺,絕對神圣。伊斯蘭教的蘇非派最早是一股反對腐朽,主張苦行和禁欲的思潮,后來發(fā)展成神秘主義,主張通過對真主神秘的愛、神秘主義的修煉,精神上的自我凈化,最后達到“寂滅”,“無我無主”,“我既真主”的神秘境界。這與地理上與之比鄰的印度教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很可能是受了后者的影響,因為后者的歷史古老得多,在周圍地區(qū)也有相當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