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命名
太陽系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排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水星
水星總是出沒在太陽附近,從地球上看,它與太陽的角距不超過一辰,古代將一周天分為12辰。所以中國古代稱水星為“辰星”。水星有時在黎明出現,有時在黃昏出現,使得古代人以為是兩顆不同的星。操起的希臘人,在薄霧中見到水星,就稱之為“墨丘利”,在清晨見到水星,則稱之為“阿波羅”。古印度人稱水星為“羅利納亞”和“佛陀”。古埃及人稱水星為赫魯斯的塞特,塌方佛是太陽神的兩個衛士。
金星
中國古代,人們將金星稱為“太白”,當它早晨出現時,人們稱它為“啟明星”,含義為東方欲曉,開啟光明。當它在晚上出現時,又稱它為“長庚”,含義為暮色降臨,長夜將至。
現在,全世界都稱金星為維納斯(Venas),使羅馬神話中愛神的名字。
愛神維納斯的美貌與金星的晶瑩非常相配。稱它為金星,是因為有人認為它是由金銀組成的,近年的天文考察表明,金星上確實富含礦藏。
地球
地球以印歐語系的基礎產生了日耳曼名詞“Ertho”,最終德國、荷蘭斯堪地納維亞和英國人都將地球稱作大地或土地。人們曾經稱之為“泛大陸”,此外還有一個“泛大洋”,也就是古太平洋,在距今1億八千萬年時,泛大陸產生分離,逐漸漂移,形成了五大洲,四大洋。
火星
火星是人們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最明亮的星。因為火星色調暗紅,使人想起象征戰爭的鐵和血,所以西方人稱火星為馬爾斯。馬爾斯是希臘神話中占神的名字。在天文學中,活性的代表符號是矛,中國古代將火星稱作“熒惑”,這是因為火星是紅色而熒熒似火,其亮度又常變,行蹤不定,因而令人迷惑。
木星
在西方,木星被認為是神話中愛神丘比特的化身,中國古代叫它“歲星”,這是因為人們用它來定歲紀年,它環繞太陽一周正好是12年,與天干地支紀年法相吻合。木星是一顆體積和質量都特別大的行星,其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則是其余各行星加在一起的2.5倍。
土星
古代西方人看到土星行動遲緩,究以為它象征時間的流逝和命運的變幻,便以羅馬神話中的薩都思(Satum)神為它命名,象征時間的流逝不會給人們帶來任何好處。土星的符號為一把大鐮,它既象征時間又象征農業。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土星每28年運動一周天,好像每年“坐鎮28宿之一”,于是便稱它為“鎮星”。
天王星
1781年,英國人威廉·赫歇耳在太陽系中發現了一顆新行星,他想把它稱作“喬治星”,以報答英王喬治三世對他的支持和資助。另有一些天文學家則主張把新行星命名為“赫歇耳”,以表示對發現者的敬意。然而兩種提案均被否決,人們采納了柏林天文臺臺長波得的建議,遵守一神話人物命名行星的傳統,用天神烏拉納斯(Uranus)命名,中文意為天王星。天王星符號上面標有字母“H”,這是發現者赫歇耳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海王星
海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第八顆行星,是通過它對天王星軌道的攝動作用而于
德國天文學家伽勒(Galle)于
一場關于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它命名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產生于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并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于他們兩人。后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