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餐館有位服務員,大家都喜歡讓她來服務,她有種神奇的能力,可以與顧客的情緒和節奏形成默契。
如果有愁眉苦臉的顧客坐在角落里喝悶酒,她會非常安靜,不去打擾,但是如果有一群同事說說笑笑開心地吃午餐,她就會變得非常熱情外向,如果碰到帶小孩的年輕媽媽,她會馬上變得非常活潑,對這些好動的孩子做鬼臉或者給他們講笑話。
因此她得到的小費總是最多的。
這個能夠感知他人情緒的女服務員,體現了這樣一個原則:與他人情緒一致會取得人際交往的成功。
在交流中,雙方下意識的動作和習慣越是一致,交流的效果就會越好,他們彼此的印象也會越好。
當我們感受到這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時候,會更有創造性,而且能更快地做出決策。
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感覺良好,它使人們感受到彼此的熱情,理解和真誠這些相互間友善的情感加強了彼此間的聯系。
羅森塔爾教授發現,和諧的人際關系必須具備三個因素:彼此的關注、共同的積極情緒和一致性或者同步性。
我們生活中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跟他們保持“同步性”,比如看到別人喝水,自己也想拿起杯子喝一口;看到別人對我們微笑,我們面部總是露出相應的微笑,而我們往往不會意識到這些變化,因為這些會模仿他人的行為是下意識、自發進行的。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多次證實,交流雙方自然的舉動越是一致,比如語速接近、行走的步速接近,他們的關系就越和諧。
我們常常見到兩個“閨蜜”關系一樣的女性,在并排走路的時候說說笑笑,兩人面部表情通常保持一致,甚至走路的步伐就像“軍訓”的時候那樣整齊劃一。
而若是你去問她們怎么做到連走路步子都是一致的,她們往往自己都不知道。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通過兩個層次——大路神經系統和小路神經系統來進行的。
大路神經系統負責理性思維、選詞和意識表達。
小路神經系統則負責語言之外的交流,由直覺來控制。
語言之外的情感因素比語言本身更能促進交流的順利進行。
其實,這種潛在的聯系并不神秘,我們經常通過自然的面部表情、手勢、目光等來表達我們的感受。
此時我們是在進行無聲的交流,這些表情、手勢和目光正是我們內在的思想的外在表現,它使交流對象能夠了解我們的感受,并相應調整自己的狀態。
交流雙方的情緒越協調,他們的感覺也就越和諧。這種和諧不僅只存在于人類之中,大自然也鐘愛和諧的節奏。
比如兩組波的頻率和波長都相同的話,當震動步調一致時,波的震動就會加強;而當步調相反時,波就會減弱。
在自然界中,從海浪到心跳一切事物都是有節奏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的情緒也是有節奏的。當一個人充當情感給予者的角色,使我們心情愉快時,他傳遞了善意的信息。
而當我們使他人心情愉悅時,我們又把這種善意的信息傳遞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