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不知怎么了,像變了個人似的,只要一不高興,就用手打自己的頭。”
“我家寶寶一直都很乖,可是最近脾氣變得很壞,只要一生氣,就打自己,咬自己,有一次還拿頭撞墻。這該如何是好?”
經(jīng)常收到家長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孩子在發(fā)脾氣的時候喜歡打自己,難道這孩子天生喜歡自虐嗎?
在《爸爸去哪兒》中,王詩齡Angela的可愛圈了不少粉絲,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她有一個問題,就是生氣會脫衣服。在皮影戲游戲中,王詩齡因為將自己手中的道具砸別人的道具被爸爸喝止,王詩齡就生氣了,而且一邊生氣一邊脫掉身上的衣服扔地上。
打自己,咬自己,脫衣服、撞墻,甚至有的孩子會用刀片劃為什么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選擇傷害自己的行為?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在整個0到6歲的年齡期間迅速增加。其中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fā)年齡。
英國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NHS統(tǒng)計,在過去的五年里,英國3-9歲的兒童傷害自己并入院治療的人數(shù)上升了27%,。
在中國也一樣。經(jīng)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出現(xiàn)的比例大概是11%,男寶寶的攻擊性強度是明顯高于女孩的。
其實孩子最初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攻擊對象并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可是為什么孩子后來會發(fā)展為現(xiàn)攻擊自己的情況呢?
有的孩子通過撒潑哭鬧的方式威脅家長,而有的孩子則通過打自己的方式讓父母妥協(xié)。
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一打自己,父母馬上會向自己“投降”。
“只要你們不聽,我就一直打自己,你們一定會害怕。”
他們無法辨認這種行為是否恰當,在他們眼中,只要能控制父母,讓父母答應自己的要求,關心自己,向自己妥協(xié),他們就會不斷復制這種行為。
其實這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在利用父母的愛來威脅父母。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1-3歲左右的孩子,如果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你沒有及時抱他,回應他等等,他就會使勁哭鬧,甚至打自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是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逐漸萌發(fā)自我意識,但是卻不具備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他無法清晰地表達他的思想,導致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需求,。
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產(chǎn)生挫折感的時候,孩子就會選擇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發(fā)生打自己的自我攻擊現(xiàn)象。
有時候,我們認為這個孩子的性格暴躁,一言不合就傷害自己,實際上,他只是因為無法清楚表達,而選擇了錯誤的行為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有一種父母是“絕對權(quán)威”型父母,他們會對孩子控制的非常嚴,在教育中,也很容易通過責罵暴力等方式來明確自己的權(quán)威地位,他們通過打罵孩子解決問題,不允許孩子辯解,反駁,在父母面前不能有任何情緒,你的所有悲傷、郁悶、憤怒都要憋回去。
《李中瑩親子關系全面技巧》指出:
一個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是由他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事情及他所學到的思考模式?jīng)Q定的。
“絕對權(quán)威型父母”的多度控制,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比較強,反映出的行為表現(xiàn)就是喜歡攻擊他人。
然而一旦對他人實行攻擊性行為,孩子就會被父母責罵后,與此同時,父母又沒給出正確的情緒宣泄通道,于是孩子就會另找出口,將這種攻擊性轉(zhuǎn)向自身!
兒童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yōu)樽约旱挠^念。
心理學認為,孩子早期對自我的評價主要來源于父母對他的評價,而且他很認同這種評價。
特別是敏感型的孩子,他們會很執(zhí)拗地認同:“我就是個壞孩子。”于是孩子會認為這種孩子并不受大人的喜歡,他就會選擇攻擊自己,通過傷害自己,來討好大人,他認為通過這種“自我救贖”的懲罰,父母就會原諒自己,愛自己。
如果父母不重視孩子打自己的不當行為,任其發(fā)展,時間久了,有可能孩子會質(zhì)變?yōu)閲乐氐男睦韱栴},這種自我攻擊性行為會變成“自虐型人格”,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因為不順心的事傷害自己,甚至會出現(xiàn)輕生的舉動。
紀錄片《鏡子》中,一男孩威脅父母說他要跳樓,孩子爸爸的反應是“我不信他有這個膽子,他就是說說,他經(jīng)常這樣威脅我們”。
孩子雙眼通紅,聲音顫抖而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并不是說說,父母從來都不尊重我,被逼急了我真的會選擇跳下去”。
2017年,江蘇一10歲女童因為成績不好服藥自殺。她在遺書中說“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她還說:“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從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不停地責怪自己,她認為自己是無能的,是沒有用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結(jié)束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殺死自己。
孩子的不當情緒得不到家長重視,得不到正確的紓解后,最終就會爆發(fā)為悲劇。
孩子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的幕后主導者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改變孩子打自己的不當行為呢?
作為父母需要第一時間接納孩子憤怒的情緒。而不是指責孩子的行為,要求孩子停止。
和孩子保持同水平線,目光直視孩子,或者拉著孩子的手,或者擁抱孩子,溫柔地問孩子“寶貝,你現(xiàn)在是不是很生氣?是因為玩具汽車壞掉了嗎?”
家長要做到和孩子共情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媽媽是懂我的,是理解我的。”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獲得孩子的認同,才可以得到孩子的傾訴,從而找到問題所在,糾正不當行為。
不要讓孩子將不良情緒憋回去,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將壞情緒抒發(fā)出來。對于還不會語言表達的孩子,允許孩子將情緒通過轉(zhuǎn)移到物體上發(fā)泄出來。
孩子擁有語言表達能力之后,,要引導孩子用語言把心理的不痛快說出來:,家長認真傾聽。當孩子情緒抒發(fā)出后,孩子也會變得冷靜下來,這個時候再進行下一步的引導。
讓孩子明白擁有不良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誰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但是情緒的宣泄渠道并不是只有暴力這一條,抒發(fā)情緒應該以不應該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為前提。
在教育孩子上,不是嗓門大,暴力指數(shù)高就能贏得勝利的。而是要會用方法。暴力責罵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正面管教提出要溫柔而堅定地對待孩子。溫柔是理解,堅定是底線,在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明確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告訴孩子界限在哪里,告訴孩子打自己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是錯誤的。
英國心理教育學家馬格特·桑德蘭曾說:界限和規(guī)則是一門藝術(shù),如果用好了,將會讓孩子的社會能力、道德以及情感能力得到發(fā)展。
父母給孩子的愛,不應該是無條件的溺愛和無限制的寵愛,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規(guī)則之下,所以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guī)矩。要讓孩子知道規(guī)矩的底線愛那里。
同時家長們要注意,如果孩子打自己的行為非常頻繁,甚至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自殘,譬如用刀片割傷自己,家長就一定要引起重視,求助心理醫(yī)生。
戈爾丁在《蠅王》中寫道:
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制止,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舉動。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并產(chǎn)生巨大的破壞力。
孩子打自己,貌似小問題,但是可以積累成為孩子人生中的定時炸彈,作為父母千萬不可輕視,及時糾錯孩子的行為,才能讓這棵小樹苗成長的更為筆直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