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片《珠江人家》在講述抗日戰爭的同時因為故事線索也對嶺南中醫藥文化進行了探尋。
里面有一個橋段是這樣的,一位中年男子給一位老人家搭脈。
老人家語重心長地說“感覺到了嗎?浮輕取,重按無,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風熱,浮而無力是血虛,血虛也有區別,精血兩虛,腰膝酸軟,精疲乏力...”
男子用心品味著搭脈感覺,突然不假思索說“用敬修堂的康壽丸,固本培元。”
老人家很詫異“你怎么知道的?”
男子回答說“醫書里看的唄。”
這是一個探討中醫醫理的情節,國家對中醫藥的重視從影視作品中也能感受得到。
脈理的內容暫且不說,里面提到的中成藥康壽丸才是今天的主角。
電視劇中為什么以老人家作為使用背景,其實名字已經告訴你原因,健康長壽,康壽丸就是針對氣血兩虛,精血兩虛而設的,而這種設定很符合大多數老人家的生理情況,當然也不僅限于老人家。
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神疲乏力,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等等。
都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氣血兩虛,精血虧虛,中醫認為腎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能化氣,氣能攝血,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
康壽丸自然有用武之地。
說到該方,也是師出名門,原名叫“延年益壽不老丹”,收錄于清代名醫沈金鰲的《沈氏尊生方》。后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羅元愷教授改良,制成中成藥。
何首烏,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它能烏發,烏發的原理就是補肝腎,肝腎精血足了,頭發就烏黑有光澤,這個物質基礎就是肝血。制過的何首烏,補肝腎的力量更強,精氣精血上輸于頭,除了能烏發,還能益髓,腦瓜子就好使。
方子里頭用了二地,也就是生地黃和熟地黃。生地黃和熟地黃雖然是同一種植物的同一個部位,可是形態、藥性迥異,生地色黃,熟地色黑,生地性寒,熟地性溫。
生地清熱涼血,精血不足的時候,會出現陰虛火旺,有虛火,所以人不容易入睡,或者睡眠淺。生地可以清血分里的熱,同時還有滋陰的效果。在熟地沒有出現之前,生地都是一條扁擔兩頭挑。
后來古人開始用九蒸九曬法炮制生地。把生地澆上黃酒反復蒸曬,火的熱性與太陽的溫性,給生地注入了陽氣,生地的藥性就從寒變溫,顏色上也變成了黑色,而質感上則更加黏膩,滋陰補血的能力更強。
除了二地還有二冬,麥冬和天冬。兩者差了一個字,但功效相仿。都具有甘寒之性,味甘具有補益的作用,可以補陰生津。
麥冬入心肺,天冬入肺腎。肺陰和腎陰同時得到補充,無論藥性和功效,兩者都是比較接近,搭配使用,相互之間可取長補短。
地骨皮是枸杞的干燥根皮,枸杞的果實能滋腎陰,根皮呢專門清虛熱。
茯苓是常用的祛濕藥,腎主水,調節水液代謝,代謝不好就會有濕氣,濕氣會阻礙補藥的進入,茯苓利水滲濕把補益道路上的障礙肅清,讓滋陰養血暢通無阻。
最后是人參,補氣看人參。人參屬于多年生植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長,把積累起來的精氣都匯聚到根上,以根入藥所以補元氣,補生命之根。氣足了,補進去的津血就能固攝住。
再強調一次,康壽丸用于氣血兩虛、精血兩虛引起的身體瘦弱,神疲乏力,眩暈健忘,失眠多夢,多汗,干咳少痰,心悸氣促,腰膝酸軟。